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西北城市低碳社区适宜性规划策略研究--以武威市雷台社区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第13-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1.2 课题提出第15-16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17页
        1.2.1 研究目的第16-17页
        1.2.2 研究意义第17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7-20页
        1.3.1 研究内容与章节关系第17-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3.3 研究框架第19-20页
    1.4 相关概念释义与研究范围界定第20-24页
        1.4.1 本文相关概念释义第20-23页
        1.4.2 研究范围界定第23-24页
2 城市低碳社区规划相关研究综述第24-32页
    2.1 城市社区规划相关理论研究第24-25页
        2.1.1 城市社区规划的概念内涵第24页
        2.1.2 社区规划编制思路第24-25页
    2.2 低碳社区规划相关理论研究第25-29页
        2.2.1 低碳城市、低碳城镇相关理论第25-27页
        2.2.2 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第27-29页
    2.3 低碳城市建设策略相关研究第29页
    2.4 城市低碳社区规划建设研究述评第29-31页
        2.4.1 我国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第29-30页
        2.4.2 小结第30-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3 武威市适宜性低碳社区规划编制路径选择第32-58页
    3.1 武威市社区规划适宜性低碳路径选择第32-39页
        3.1.1 武威市城市概况第32-34页
        3.1.2 武威市碳排放特征及其关联因素第34-37页
        3.1.3 武威市低碳社区建设面临的问题第37-38页
        3.1.4 适宜性低碳社区规划理念的提出第38-39页
    3.2 适宜性低碳理念目标实现途径第39-44页
        3.2.1 基于减少“碳源”的路径第41-43页
        3.2.2 基于增加“碳汇”的路径第43-44页
    3.3 社区规划中适宜性低碳理念实践途径第44-52页
        3.3.1 出行方式低碳化路径第47-49页
        3.3.2 能源利用低碳化路径第49-50页
        3.3.3 建筑设计低碳化路径第50页
        3.3.4 碳汇资源加强路径第50-52页
    3.4 适宜性低碳社区规划编制思路第52-56页
        3.4.1 社区规划编制体系特征分析第52页
        3.4.2 低碳社区空间结构体系建立第52-54页
        3.4.3 适宜性低碳社区空间控制策略第54-56页
    3.5 本章小结第56-58页
4 适宜性低碳理念下的社区规划设计思路研究第58-74页
    4.1 低碳社区规划设计理念总体思路第58-59页
    4.2 低碳社区规划的设计原则第59-60页
        4.2.1 地域适宜性原则第59页
        4.2.2 空间结构整体性原则第59页
        4.2.3 前瞻创新性原则第59-60页
    4.3 低碳社区规划设计目标体系构建第60-62页
    4.4 整体层面——雷台社区低碳街区的规划设计思路第62-66页
        4.4.1 整体层面的规划设计目标第62-63页
        4.4.2 低碳街区的规模确定第63-64页
        4.4.3 低碳街区道路系统设计第64页
        4.4.4 低碳街区生态绿地系统的设计第64-65页
        4.4.5 低碳街区基础设施系统的设计第65-66页
    4.5 中观层面——雷台社区低碳组团的规划设计思路第66-68页
        4.5.1 低碳组团的特征确定第66-67页
        4.5.2 容积率控制方法第67页
        4.5.3 建筑密度控制方法第67-68页
        4.5.4 建筑高度控制思路第68页
        4.5.5 界面关系控制思路第68页
        4.5.6 场地设计引导思路第68页
    4.6 微观层面——雷台社区低碳建筑的规划设计思路第68-72页
        4.6.1 低碳建筑的规划设计目标第68-71页
        4.6.2 低碳建筑本土营造的手段第71-72页
        4.6.3 低碳建筑中本土营建智慧第72页
        4.6.4 低碳建筑外环境的整体改善第72页
    4.7 本章小结第72-74页
5 武威市雷台低碳社区适宜性规划策略第74-94页
    5.1 整体层面——雷台社区“低碳街区”的适宜性规划策略第74-83页
        5.1.1 低碳街区概况及建设条件第74-76页
        5.1.2 低碳街区内部功能结构规划策略第76-77页
        5.1.3 低碳街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策略第77-79页
        5.1.4 低碳街区生态环境系统的碳汇增强第79-80页
        5.1.5 低碳街区基础设施系统规划策略第80-82页
        5.1.6 低碳街区中的低碳生活模式策略第82-83页
    5.2 中观层面——雷台社区“低碳组团”的适宜性规划策略第83-88页
        5.2.1 低碳组团的容积率规划策略第83-85页
        5.2.2 低碳组团建筑密度规划策略第85页
        5.2.3 低碳组团建筑高度规划策略第85-86页
        5.2.4 低碳组团界面关系规划策略第86-87页
        5.2.5 低碳组团场地设计规划策略第87-88页
    5.3 微观层面——社区“低碳建筑”的适宜性规划策略第88-92页
        5.3.1 低碳建筑本土营建智慧传承策略第88页
        5.3.2 低碳建筑中充实传统营建技艺策略第88-90页
        5.3.3 低碳建筑中本土建筑的绿色效益第90-91页
        5.3.4 低碳建筑整体外环境提升策略第91-92页
    5.4 本章小结第92-94页
6.适宜性规划策略引导下的低碳社区规划设计优化第94-120页
    6.1 雷台低碳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规划设计优化第94-103页
        6.1.1 雷台低碳社区评价指标的建立第94-96页
        6.1.2 方法的选择与评价原理第96-100页
        6.1.3 评价对象选取第100-101页
        6.1.4 数据来源与标准化处理第101页
        6.1.5 评价指标体系引导下的雷台低碳社区规划设计优化第101-103页
    6.2 基于适宜性规划策略的低碳社区碳排放评估第103-117页
        6.2.1 低碳社区中的碳活动量范围界定第103-105页
        6.2.2 低碳社区碳足迹计算条件确定第105-106页
        6.2.3 碳排放的板块与数据梳理第106-115页
        6.2.4 雷台低碳社区碳足迹的计算第115-117页
    6.3 方案的改进与优化第117-119页
        6.3.1 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雷台低碳社区方案设计优化建议第117-118页
        6.3.2 基于碳排放量评估的雷台低碳社区方案设计优化建议第118-119页
    6.4 本章小结第119-120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20-124页
    7.1 结论与创新第120-121页
        7.1.1 研究结论第120页
        7.1.2 创新之处第120-121页
    7.2 研究不足第121-122页
    7.3 研究展望第122-124页
致谢第124-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0页
图表目录第130-133页
    图录第130-131页
    表录第131-133页
附录 1:《雷台低碳社区适宜性规划策略方案评价调查表》第133-135页
附录 2:雷台低碳社区植物配置表第135-13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39页
    发表学术论文第139页
    参与科研项目第139页
    参与实践项目第139页
    参加学术会议与设计竞赛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E-learning系统中基于协同过滤技术的个性化学习研究
下一篇:本体感觉反射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表面肌电活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