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基本农田划定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基本农田划定概述 | 第16-22页 |
2.1 基础理论 | 第16-18页 |
2.1.1 区位理论 | 第16页 |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6-17页 |
2.1.3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 第17页 |
2.1.4 投入产出理论 | 第17-18页 |
2.1.5 外部性理论 | 第18页 |
2.2 基本农田划定的标准和基本原则 | 第18-20页 |
2.2.1 基本农田划定原则 | 第18-19页 |
2.2.2 基本农田划定要求 | 第19页 |
2.2.3 基本农田划定标准 | 第19-20页 |
2.3 基本农田划定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2.3.1 自然条件 | 第20页 |
2.3.2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0-21页 |
2.3.3 交通区位条件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2-27页 |
3.1 宝鸡市概况 | 第22-23页 |
3.1.1 自然概况 | 第22-23页 |
3.1.2 经济概况 | 第23页 |
3.1.3 人口概况 | 第23页 |
3.2 宝鸡市耕地现状 | 第23-24页 |
3.3 宝鸡市基本农田现状 | 第24-27页 |
第四章 基本农田占有率偏离度分析 | 第27-45页 |
4.1 基本农田占有率的偏离度分析模型 | 第27-31页 |
4.1.1 基本农田占有率偏离度分析模型约束条件 | 第27-28页 |
4.1.2 基本农田占有率的偏离度 | 第28-29页 |
4.1.3 基本农田占有率偏离度的方差 | 第29-30页 |
4.1.4 基本农田占有率的信息熵 | 第30-31页 |
4.2 指标选取及偏离度模型分析 | 第31-32页 |
4.3 实证分析 | 第32-44页 |
4.3.1 针对地形坡度的偏离度分析 | 第33-35页 |
4.3.2 针对有效土层厚度的偏离度分析 | 第35-38页 |
4.3.3 针对灌溉保证率的偏离度分析 | 第38-40页 |
4.3.4 针对连片度的偏离度分析 | 第40-42页 |
4.3.5 针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偏离度分析 | 第42-44页 |
4.4 综合分析结果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基于耕地质量评价的宝鸡市基本农田划定 | 第45-53页 |
5.1 选取耕地质量评价指标 | 第45-46页 |
5.1.1 选取方法 | 第45页 |
5.1.2 选取原则 | 第45-46页 |
5.1.3 指标及评价单元确定 | 第46页 |
5.2 获取评价指标特征值 | 第46页 |
5.3 指标分级计分规则 | 第46-47页 |
5.4 确定耕地质量评价指标权重 | 第47页 |
5.5 建立耕地质量评价模型 | 第47-48页 |
5.6 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第48-51页 |
5.6.1 整体分布分析 | 第48-49页 |
5.6.2 空间分布分析 | 第49-50页 |
5.6.3 各区、县分布分析 | 第50-51页 |
5.7 各区、县耕地质量平均分值统计与分析 | 第51-53页 |
5.7.1 宝鸡市耕地质量平均分值计算 | 第51-52页 |
5.7.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第六章 基本农田划定结果分析 | 第53-57页 |
6.1 空间分布分析 | 第53页 |
6.2 与现状基本农田对比分析 | 第53-5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7.1 结论 | 第57页 |
7.2 创新之处 | 第57-58页 |
7.3 未来工作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附录 | 第64-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发表论文 | 第76页 |
参与科研项目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