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离合器激振的汽车传动系扭转振动研究与试验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汽车传动系扭转振动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2 传动系扭转振动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历程及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历程及现状 | 第14页 |
1.3 传动系扭振建模与求解方法研究 | 第14-17页 |
1.4 传动系扭振试验方法研究 | 第17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传动系统扭振分析理论 | 第19-37页 |
2.1 传动系概述 | 第19-22页 |
2.1.1 传动系组成与功能 | 第19-20页 |
2.1.2 汽车传动系统类型 | 第20-21页 |
2.1.3 汽车传动系统的布置形式 | 第21-22页 |
2.2 离合器概述 | 第22-24页 |
2.2.1 离合器的功用和基本要求 | 第22-23页 |
2.2.2 摩擦离合器的基本结构原理 | 第23页 |
2.2.3 摩擦离合器的结构形式 | 第23-24页 |
2.3 传动系统扭振振源分析 | 第24-32页 |
2.3.1 动力传动系统扭振振源 | 第24-25页 |
2.3.2 发动机激励力矩分析 | 第25-28页 |
2.3.3 离合器激励力矩分析 | 第28-32页 |
2.4 传动系扭振的计算方法 | 第32-36页 |
2.4.1 自由振动的计算方法 | 第32-34页 |
2.4.2 强迫振动的计算方法 | 第34-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传动系统扭振特性研究与仿真分析 | 第37-52页 |
3.1 传动系扭振分析模型的简化 | 第37-41页 |
3.1.1 传动系当量系统简化原则 | 第37-38页 |
3.1.2 传动系统转动惯量的计算 | 第38-39页 |
3.1.3 传动系统扭转刚度的计算 | 第39-41页 |
3.2 传动系主要总成的简化 | 第41-44页 |
3.2.1 传动系主要部件的简化 | 第41-42页 |
3.2.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42-44页 |
3.3 传动系扭振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44-46页 |
3.4 传动系固有频率及主振型仿真分析 | 第46-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离合器接合过程传动系扭振仿真研究 | 第52-61页 |
4.1 离合器接合过程分析 | 第52-55页 |
4.1.1 离合器接合过程划分 | 第52-53页 |
4.1.2 离合器接合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53-55页 |
4.2 离合器接合过程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55-60页 |
4.2.1 离合器接合过程传动系扭振建模 | 第55-57页 |
4.2.2 离合器接合过程传动系扭振仿真分析 | 第57-6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离合器扭矩传递性能试验台设计及试验分析 | 第61-76页 |
5.1 基于扭振模型的汽车起步过程仿真分析 | 第61-64页 |
5.2 试验台总体设计 | 第64-66页 |
5.2.1 试验台设计要求 | 第64页 |
5.2.2 试验台总体设计方案 | 第64-66页 |
5.3 传动系统扭振模拟试验台设计 | 第66-72页 |
5.3.1 试验台架机械系统 | 第66-69页 |
5.3.2 数据采集系统 | 第69-70页 |
5.3.3 控制系统及实时数据测试系统 | 第70-72页 |
5.4 试验数据采集与结果分析 | 第72-74页 |
5.4.1 试验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72-74页 |
5.4.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4页 |
5.5 试验与仿真偏差分析 | 第74-7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1 全文总结 | 第76-77页 |
2 研究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