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水玻璃砂的发展现状 | 第12-17页 |
1.2.1 水玻璃砂的优势 | 第12页 |
1.2.2 水玻璃砂的硬化工艺 | 第12-15页 |
1.2.3 水玻璃砂的硬化机理 | 第15-16页 |
1.2.4 影响水玻璃砂粘结强度的因素 | 第16-17页 |
1.3 铸造工艺 | 第17-19页 |
1.4 水玻璃砂改性剂的研究 | 第19-21页 |
1.4.1 改性剂对水玻璃砂强度的影响 | 第19-20页 |
1.4.2 改性剂对水玻璃砂溃散性的影响 | 第20-21页 |
1.5 选题意义 | 第21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7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2 试验过程及分析方法 | 第23-31页 |
2.1 试验材料及主要设备 | 第23-25页 |
2.1.1 试验用原料 | 第23-24页 |
2.1.2 试验仪器 | 第24-25页 |
2.2 试样制备 | 第25-27页 |
2.2.1 无机物改性剂的制备方法 | 第25-26页 |
2.2.2 有机物改性剂的制备方法 | 第26页 |
2.2.3 水玻璃砂试样的制备方法 | 第26-27页 |
2.3 试验方法选择 | 第27-28页 |
2.3.1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的应用 | 第27-28页 |
2.3.2 本课题选用的试验方法 | 第28页 |
2.4 性能检测 | 第28-29页 |
2.4.1 即时强度的测定 | 第28页 |
2.4.2 24h强度的测定 | 第28-29页 |
2.4.3 800℃残留强度的测定 | 第29页 |
2.4.4 水玻璃砂试样发气量测定 | 第29页 |
2.5 水玻璃砂试样的表征方法 | 第29-31页 |
2.5.1 无机物改性剂粒度检测 | 第29-30页 |
2.5.2 SEM及EDS分析 | 第30页 |
2.5.3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0-31页 |
3 无机物改性剂对水玻璃砂性能的影响 | 第31-44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水玻璃模数对水玻璃砂性能的影响 | 第31-33页 |
3.3 改性剂的成分配比 | 第33-38页 |
3.3.1 试验成分配比设计 | 第33-34页 |
3.3.2 ZrO_2和Si_3N_4成分配比的确定 | 第34-36页 |
3.3.3 Al_2O_3和ZrO_2成分配比的确定 | 第36-38页 |
3.3.4 改性剂成分配比的确定 | 第38页 |
3.4 改性剂添加量对水玻璃砂性能的影响 | 第38-39页 |
3.5 改性剂粒度对水玻璃砂性能的影响 | 第39-41页 |
3.6 水玻璃砂试样的XRD分析 | 第41-42页 |
3.7 水玻璃砂试样的形貌分析 | 第42-43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有机酯对水玻璃砂性能的影响 | 第44-54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试验设计 | 第44-45页 |
4.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45-50页 |
4.3.1 即时强度 | 第45-46页 |
4.3.2 24h强度 | 第46-48页 |
4.3.3 800℃残留强度 | 第48-49页 |
4.3.4 有机酯各成分确定 | 第49-50页 |
4.4 水玻璃砂试样的发气量测定 | 第50-51页 |
4.5 水玻璃砂试样的形貌和EDS分析 | 第51-5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5 有机酯、酰胺、醇、酮对水玻璃砂性能的影响 | 第54-64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试验设计 | 第54-55页 |
5.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55-61页 |
5.3.1 即时强度 | 第55-57页 |
5.3.2 24h强度 | 第57-58页 |
5.3.3 800℃残留强度 | 第58-60页 |
5.3.4 有机物各成分确定 | 第60-61页 |
5.4 水玻璃砂试样的发气量测定 | 第61页 |
5.5 水玻璃砂试样的形貌分析 | 第61-6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6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个人简历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