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岭礼县地区新生代钾霞橄黄长岩地球化学与磁学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选题依据 | 第10-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1.4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5 技术路线与方法 | 第14页 |
| 1.6 主要工作量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24页 |
| 2.1 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单元划分 | 第16-19页 |
| 2.2 区域地层及岩浆活动 | 第19-23页 |
| 2.2.1 区域地层 | 第19-21页 |
| 2.2.2 岩浆活动 | 第21-23页 |
| 2.3 区域矿产资源特征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礼县地区新生代火山岩特征 | 第24-32页 |
| 3.1 岩体地质特征 | 第24-25页 |
| 3.2 钾霞橄黄长岩类 | 第25-28页 |
| 3.2.1 岩相学特征 | 第25-26页 |
| 3.2.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26-28页 |
| 3.3 全岩Sr-Nd-Pb同位素特征 | 第28-32页 |
| 第四章 礼县地区新生代钾质岩浆岩成因和源区性质 | 第32-43页 |
| 4.1 岩石成因 | 第32-34页 |
| 4.2 岩浆源区性质 | 第34-43页 |
| 第五章 古地磁学和岩石磁学研究进展 | 第43-49页 |
| 5.1 有效剩磁载体与古地磁实验原理与技术路线 | 第43-44页 |
| 5.1.1 有效剩磁载体 | 第43页 |
| 5.1.2 古地磁实验原理与技术路线 | 第43-44页 |
| 5.2 古地磁极可靠性判定标准 | 第44-45页 |
| 5.3 主要磁性矿物 | 第45页 |
| 5.4 主要剩磁类型及成因 | 第45-46页 |
| 5.5 古地磁数据在古大陆再造中的作用 | 第46-47页 |
| 5.6 磁化率各向异性对古环境的指示意义 | 第47-49页 |
| 第六章 岩石磁学实验测试及其结果 | 第49-59页 |
| 6.1 岩石磁学方法 | 第49页 |
| 6.2 岩石磁学结果 | 第49-51页 |
| 6.2.1 三轴等温热退磁和等温剩磁结果 | 第49-50页 |
| 6.2.2 磁滞回线结果 | 第50-51页 |
| 6.3 古地磁测试结果 | 第51-59页 |
| 6.3.1 剩磁特征分析 | 第51-59页 |
| 第七章 西秦岭中新世古地磁结果及意义 | 第59-62页 |
| 主要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第62-64页 |
| 1 )主要结论 | 第62-63页 |
| 2 )存在的问题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7页 |
| 附录 | 第77-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