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一、国外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二、国内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三、对福山近期历史终结理论的探讨 | 第11-13页 |
绪论 | 第13-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二、选题依据 | 第14-15页 |
(一)理论依据 | 第14页 |
(二)现实依据 | 第14-15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15-17页 |
(一)本文研究的重点 | 第15页 |
(二)本文研究的难点 | 第15-16页 |
(三)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福山历史终结理论简述 | 第17-33页 |
一、“历史终结论”的历史背景 | 第17-22页 |
(一)新自由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全面围剿” | 第17-20页 |
(二)“意识形态终结论”话语的承袭 | 第20-21页 |
(三)中国模式的崛起和话语权的凸显 | 第21-22页 |
二、“历史终结论”的主要观点 | 第22-29页 |
(一)整体历史观 | 第22-24页 |
(二)历史概念及其历史运动轨迹 | 第24-26页 |
(三)历史动力的探讨 | 第26-27页 |
(四)“第一人“和“最后的人”的逻辑 | 第27-29页 |
三、新时期福山的历史观 | 第29-33页 |
(一)从西方中心论到承认多元政治力量 | 第29-30页 |
(二)历史终结论在当前的危机 | 第30-31页 |
(三)历史的未来 | 第31-33页 |
第二章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回应对马克思历史规律的挑战 | 第33-51页 |
一、马克思唯物史观概述 | 第34-42页 |
(一)质料因——唯物史观的核心 | 第34-36页 |
(二)动力因——历史发展的动力 | 第36-38页 |
(三)形式因——历史运动轨迹的规律 | 第38-40页 |
(四)目的因——历史中的人 | 第40-42页 |
二、对福山误读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分析和反驳 | 第42-51页 |
(一)对马克思历史观念的误读 | 第42-43页 |
(二)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分歧 | 第43-45页 |
(三)对历史发展进程的误读 | 第45-46页 |
(四)“最后的人”和“共产主义中的人”的本质区别 | 第46-48页 |
(五)修正论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生命力的反证 | 第48-51页 |
第三章 澄清马克思历史理论争议的当代意义 | 第51-57页 |
一、有利于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境遇 | 第51-52页 |
二、有利于深入思考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确证性问题 | 第52-55页 |
三、有利于正确对待马克思历史理论 | 第55-5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