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引言 | 第12-3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3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三、文献综述与评价 | 第14-29页 |
(一)“家长参与”的内涵与历史 | 第14-18页 |
(二)“家长参与”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 第18-19页 |
(三)“家长参与”的合理性的前提 | 第19-21页 |
(四)“家长参与”的策略 | 第21-23页 |
(五)“家长参与”实践的问题与弊病 | 第23-25页 |
(六)中国研究者对美国“家长参与”和家校关系的研究及其问题 | 第25-29页 |
四、研究设想 | 第29-32页 |
(一)研究问题 | 第29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29-30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3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五)研究设想的形成与研究框架的提出 | 第31-32页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32-37页 |
(一)两种“家长参与”概念(parental involvement与parental participation)的厘清 | 第33-34页 |
(二)“家长参与”与“家长教育”(parental involvement与parent education)的关系 | 第34页 |
(三)“家长参与”与“家庭参与”(parental involvement、family involvement及family engagement)的演变关系 | 第34-36页 |
(四)2015 年法案中以“家长和家庭参与”取代“家长参与”(parent and familyengagement和parental involvement) | 第36-37页 |
第一章 生活世界理论:美国“家长参与”政策研究的价值分析基础 | 第37-49页 |
一、教育政策的内涵、特殊性和价值分析 | 第37-39页 |
(一)教育政策的定义与内涵 | 第37-38页 |
(二)教育政策的特殊性 | 第38页 |
(三)教育政策研究的特殊性:价值分析 | 第38-39页 |
二、生活世界理论视角下的教育政策价值分析 | 第39-44页 |
(一)生活世界理论简述 | 第39-43页 |
(二)生活世界理论对教育政策的含义及其价值选择的再限定 | 第43页 |
(三)生活世界理论对教育政策的合法性的判断 | 第43-44页 |
(四)生活世界理论对教育政策有效性的界定 | 第44页 |
三、生活世界理论视角下的家校关系政策的价值分析 | 第44-48页 |
(一)家校关系政策的特殊性及价值关注的必要性 | 第45-46页 |
(二)美国“家长参与”政策的合法性考察 | 第46-47页 |
(三)美国“家长参与”政策的有效性考察 | 第47-48页 |
四、基于生活世界理论的美国“家长参与”政策价值分析的结构图 | 第48-49页 |
第二章 美国“家长参与”政策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价值定位的“失真” | 第49-81页 |
一、美国“家长参与”政策的历史过程与政策内容 | 第49-65页 |
(一)美国“家长参与”政策的缘起(20 世纪 60~70 年代) | 第50-53页 |
(二)美国“家长参与”政策的转折(20 世纪80年代) | 第53-56页 |
(三)美国“家长参与”政策的强化(20 世纪90年代至今) | 第56-65页 |
二、政策目标群体、政策目的及政策方案的“去政治化”及其迷惑性 | 第65-77页 |
(一)政策目标群体:处境不利儿童家长 | 第65-70页 |
(二)政策目的:“赋权”与“赋能” | 第70-75页 |
(三)政策方案的嬗变:“家长参与”政策的“工具理性”本质 | 第75-77页 |
三、政策逻辑的扭曲 | 第77-81页 |
(一)逻辑起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成绩和学校业绩 | 第78页 |
(二)逻辑前提:“缺陷补救” | 第78-79页 |
(三)逻辑悖论:家长由“合作者”被扭曲成了“依从者” | 第79-81页 |
第三章 政策理念解析:美国“家长参与”政策价值选择的“自以为是” | 第81-94页 |
一、“家长参与”观念的起源:“家庭中心主义” | 第81-85页 |
(一)“家长参与”观念形成的必然性:宗教驱动的教育重视 | 第81-83页 |
(二)“家长参与”的基调:“家庭中心主义” | 第83-85页 |
二、“家长参与”观念的精神内核:社区控制和个人主义 | 第85-89页 |
(一)“家长参与”观念中的社区控制意识 | 第85-87页 |
(二)“家长参与”观念中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 | 第87-89页 |
三、“家长参与”观念的博弈走向:对学校的依赖与个性化定制 | 第89-92页 |
(一)“经济成功归功于学校成功”观念的形成 | 第89-90页 |
(二)管理进步主义和“教育信任” | 第90-91页 |
(三)民权运动、优质教育思潮和家长在校参与 | 第91-92页 |
四、“家长参与”政策中的“自以为是”:主流“家长参与”观念与学校的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益新功能共育之结果 | 第92-94页 |
第四章 美国“家长参与”政策对政策目标群体的“意识操控” | 第94-121页 |
一、政策目标主体——处境不利人群在美国的生活经历 | 第94-100页 |
(一)非裔美国人的生活历史 | 第95-98页 |
(二)西班牙裔美国人的生活 | 第98-100页 |
(三)印第安人的历史和美国生活经历 | 第100页 |
二、处境不利人群在美国社会中的教育经历 | 第100-109页 |
(一)非裔美国人的教育经历:“不适合被同化的人”的教育 | 第100-104页 |
(二)西班牙裔美国人的教育经历 | 第104-105页 |
(三)印第安人的教育经历 | 第105-109页 |
三、生活和教育经历对处境不利人群的家校关系认知的影响 | 第109-118页 |
(一)种族主义:隔离与歧视 | 第109-110页 |
(二)种族主义对少数族裔家庭功能的破坏 | 第110-112页 |
(三)种族主义对少数族裔的家庭意义认知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四)种族主义环境对少数族裔的学校和学校教育意义认知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五)种族主义环境对少数族裔的家校关系的影响 | 第116-118页 |
四、“家长参与”政策蕴含的对处境不利人群的文化同化意涵 | 第118-121页 |
(一)“交往理性”和文化适应 | 第118-119页 |
(二)美国历史上移民的文化同化与文化涵化 | 第119-120页 |
(三)“家长参与”成为一种文化同化方式 | 第120-121页 |
第五章 美国“家长参与”政策合法化路径的“工具理性”本质 | 第121-142页 |
一、经验分析主导的科学研究 | 第121-132页 |
(一)影响政策制定的前提性研究——《科尔曼报告》及“文化缺陷论”.. 111(二)对“家长参与”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进行合理化的评估性研究 | 第122-125页 |
(三)影响“家长参与”政策新走向的策略性研究 | 第125-128页 |
(四)科学研究的偏失和专家意识的潜行 | 第128-132页 |
二、标准化的“理性”工具 | 第132-139页 |
(一)学业成绩:从政策主旨到吸引家长参与的工具 | 第132-133页 |
(二)高利害关系考试将学校塑造为简化个人成功的关键机构 | 第133页 |
(三)所谓的“有效的”家长参与方式框架——以家庭作业为例 | 第133-136页 |
(四)教育问责理念和制度对家校关系的禁锢 | 第136-139页 |
三、联邦权力和联邦基金:“家长参与”政策合法化的终极控制力 | 第139-142页 |
(一)联邦权力:特定家校关系主流化的强力 | 第139-140页 |
(二)联邦基金:特定家校关系主流化的诱惑力 | 第140-142页 |
第六章 美国“家长参与”政策对家校关系的主体间性的忽视及其有效性失却 | 第142-159页 |
一、教师与学生及其家庭之间潜在的文化冲突 | 第142-152页 |
(一)“家长参与”实践主体的种族特征:基于人口学的分析 | 第143-145页 |
(二)教师与学生及其家庭之间的文化沟通 | 第145-147页 |
(三)“家长参与”实践中的教师与家长的文化冲突 | 第147-152页 |
二、政策实践中家长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 | 第152-155页 |
(一)白人家长与少数族裔家长参与方式的差异 | 第152-153页 |
(二)以学业成绩为中心的“家长参与”政策实践与种族隔离的恢复——一个研究案例 | 第153-155页 |
三、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审视:成绩差距缩小了吗? | 第155-157页 |
(一)成绩差距与“文化差距”的深刻关联性 | 第155-156页 |
(二)巨大的成绩差异依然存在 | 第156-157页 |
四、政策有效性的新维度:为儿童的一生做准备 | 第157-159页 |
结语 | 第159-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82页 |
后记 | 第182-183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