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滑舌鳎性逆转的遗传特性及性别决定的QTL互作研究
|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2 鱼类性别决定的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 2.1 鱼类的性分化 | 第14-16页 |
| 2.2 鱼类的性别决定 | 第16-17页 |
| 2.3 鱼类的性别鉴定 | 第17-18页 |
| 2.4 鱼类的性逆转 | 第18页 |
| 2.5 鱼类的性别控制 | 第18-19页 |
| 2.6 ZW型生物的性别决定机制 | 第19-20页 |
| 3 微卫星标记技术 | 第20-24页 |
| 3.1 微卫星标记概述 | 第20-21页 |
| 3.2 微卫星标记的筛选方法 | 第21-22页 |
| 3.3 微卫星标记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 3.3.1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2-23页 |
| 3.3.2 种质鉴定 | 第23页 |
| 3.3.3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3-24页 |
| 4 基因互作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 4.1 多元回归模型 | 第24页 |
| 4.2 逻辑回归模型 | 第24-25页 |
| 4.3 多因子降维法 | 第25-26页 |
| 4.4 随机森林法 | 第26-27页 |
| 5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半滑舌鳎性逆转的遗传特性 | 第28-38页 |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34页 |
| 1.1 亲鱼选育 | 第28页 |
| 1.2 样品采集 | 第28-29页 |
| 1.3 试验仪器及试剂 | 第29-30页 |
| 1.4 试验方法 | 第30-32页 |
| 1.4.1 遗传性别鉴定 | 第30-31页 |
| 1.4.2 生理性别鉴定 | 第31-32页 |
| 1.4.3 亲子鉴定 | 第32页 |
| 1.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2-34页 |
| 1.5.1 家系间遗传性别比例的差异分析 | 第32-33页 |
| 1.5.2 家系间性逆转的差异分析 | 第33页 |
| 1.5.3 性逆转的遗传力分析 | 第33-3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 2.1 不同半滑舌鳎家系的性别比 | 第34-35页 |
| 2.2 肉眼观察生理性别的准确性 | 第35-36页 |
| 2.3 性逆转的遗传力 | 第36页 |
| 3 讨论 | 第36-38页 |
| 3.1 父本伪雄鱼的遗传规律与生产利用 | 第36-37页 |
| 3.2 选育提高雌性比例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半滑舌鳎性别决定的QTL互作研究 | 第38-4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3页 |
| 1.1 样本采集 | 第38页 |
| 1.2 试验仪器及试剂 | 第38页 |
| 1.3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8-39页 |
| 1.4 雌雄共有标记的筛选 | 第39页 |
| 1.5 引物筛选及基因分型 | 第39-42页 |
| 1.6 QTL互作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 1.6.1 统计模型的构建 | 第42-43页 |
| 1.6.2 阈值确定 | 第4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 2.1 显著性检验阈值 | 第43-44页 |
| 2.2 标记互作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 3 讨论 | 第47-48页 |
| 全文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60页 |
| 附录一 | 第60-61页 |
| 附录二 | 第61-62页 |
| 附录三 | 第62-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