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教育系统贿赂犯罪的相关概念 | 第17-23页 |
2.1 教育系统的概念 | 第17-18页 |
2.2 贿赂犯罪的概念 | 第18-21页 |
2.2.1 我国刑法贿赂犯罪的定义 | 第18-20页 |
2.2.2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贿赂犯罪的定义 | 第20-21页 |
2.3 检察权的概念 | 第21-22页 |
2.4 职务犯罪预防的概念 | 第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睢宁县教育系统贿赂犯罪的现状 | 第23-31页 |
3.1 睢宁县教育系统贿赂犯罪的基本情况 | 第23-24页 |
3.2 睢宁县教育系统贿赂犯罪的特点 | 第24-26页 |
3.3 睢宁县教育系统贿赂犯罪的危害 | 第26-28页 |
3.3.1 对政府和社会的危害 | 第26-27页 |
3.3.2 对睢宁县教育事业的危害 | 第27页 |
3.3.3 对睢宁县法治环境的危害 | 第27-28页 |
3.4 睢宁县教育系统贿赂犯罪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3.4.1 睢宁县教育系统反贿赂犯罪的意识和观念落后 | 第28页 |
3.4.2 睢宁县教育系统管理和监管机制不完善 | 第28-29页 |
3.4.3 睢宁县贿赂犯罪的治理措施不到位 | 第29-3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睢宁县教育系统贿赂犯罪的原因分析 | 第31-36页 |
4.1 主观原因 | 第31-32页 |
4.1.1 犯罪人员思想腐化 | 第31页 |
4.1.2 犯罪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 第31-32页 |
4.2 客观原因 | 第32-35页 |
4.2.1 政治制度的不完善 | 第32页 |
4.2.2 监管体制的不完善 | 第32-33页 |
4.2.3 招投标制度名存实亡 | 第33页 |
4.2.4 财务状况普遍不透明不公开 | 第33-34页 |
4.2.5 法律的不健全 | 第34页 |
4.2.6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 第34-3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5章 睢宁县教育系统贿赂犯罪治理的对策 | 第36-46页 |
5.1 营造“不想腐”的思想境界 | 第36-38页 |
5.1.1 加强法律宣传和思想教育 | 第36页 |
5.1.2 加强预防部门的专业化建设 | 第36-37页 |
5.1.3 创新预防策略 | 第37-38页 |
5.2 创造“不能腐”的工作环境 | 第38-42页 |
5.2.1 完善贿赂罪的立法 | 第38-40页 |
5.2.2 推进预防职务犯罪的立法 | 第40页 |
5.2.3 加强教育系统的规章制度建设 | 第40-41页 |
5.2.4 完善睢宁县教育系统内外部监督体系 | 第41-42页 |
5.3 打造“不敢腐”的法治环境 | 第42-45页 |
5.3.1 加大打击“苍蝇”腐败的力度 | 第42-43页 |
5.3.2 确保检察权的独立行使 | 第43页 |
5.3.3 加大打击行贿犯罪的力度 | 第43-44页 |
5.3.4 发挥行贿档案查询系统的监督作用 | 第44页 |
5.3.5 引导公众参与反腐 | 第44-4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