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盆地杜813块超稠油开发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前言 | 第9-11页 |
| 第一章 杜813块区域地质概况 | 第11-22页 |
| 1.1 油田位置及自然状况 | 第11页 |
| 1.2 地质概况及开发简史 | 第11-12页 |
| 1.3 油藏主要地质特征 | 第12-19页 |
| 1.3.1 杜813块地层分析 | 第12-13页 |
| 1.3.2 杜813块沉积构造分析 | 第13-15页 |
| 1.3.3 杜813块储层岩性分析 | 第15-16页 |
| 1.3.4 杜813块储层物性分析 | 第16-17页 |
| 1.3.5 杜813块油层展布特征 | 第17-19页 |
| 1.3.6 杜813块隔层特征 | 第19页 |
| 1.4 开发历程及现状 | 第19-20页 |
| 1.5 蒸汽吞吐适应性分析 | 第20-21页 |
| 1.5.1 蒸汽吞吐开发的主要依据 | 第20页 |
| 1.5.2 开发层系的确定 | 第20-21页 |
| 1.6 小结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蒸汽吞吐开发规律研究 | 第22-33页 |
| 2.1 蒸汽吞吐生产规律与特点 | 第22-28页 |
| 2.1.1 直井吞吐生产规律与特点 | 第22-25页 |
| 2.1.2 水平井开采特点及规律 | 第25-28页 |
| 2.2 蒸汽吞吐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30页 |
| 2.2.1 原油性质 | 第28页 |
| 2.2.2 油层厚度 | 第28页 |
| 2.2.3 油层物性 | 第28-29页 |
| 2.2.4 油井射孔情况 | 第29页 |
| 2.2.5 注采参数的选择 | 第29-30页 |
| 2.2.6 油井井况 | 第30页 |
| 2.3 井网、井型及参数适应性研究 | 第30-32页 |
| 2.4 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区块开发潜力分析 | 第33-44页 |
| 3.1 区块物质基础分析 | 第33-34页 |
| 3.1.1 精细地质模型研究 | 第33-34页 |
| 3.1.2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第34页 |
| 3.1.3 水侵分析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34页 |
| 3.2 钻完井工程分析 | 第34-35页 |
| 3.2.1 完井方式 | 第34页 |
| 3.2.2 固井质量 | 第34-35页 |
| 3.2.3 钻井液体系的确定 | 第35页 |
| 3.2.4 钻具组合 | 第35页 |
| 3.3 注采工艺技术分析 | 第35-41页 |
| 3.3.1 提高配套工艺技术水平 | 第35-36页 |
| 3.3.2 笼统蒸汽吞吐工艺管柱 | 第36-38页 |
| 3.3.3 采用组合注汽 | 第38页 |
| 3.3.4 调整注采参数 | 第38-39页 |
| 3.3.5 掺稀油降粘 | 第39-40页 |
| 3.3.6 分层注采 | 第40-41页 |
| 3.4 地面工程分析 | 第41-43页 |
| 3.5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蒸汽吞吐开发对策研究 | 第44-51页 |
| 4.1 地层压力低,生产压差小,单井产能低 | 第44页 |
| 4.2 原油粘度大,老井排水期长,吞吐效果差 | 第44-45页 |
| 4.3 油井注汽干扰现象逐步加剧 | 第45页 |
| 4.4 油井出砂现象严重 | 第45-47页 |
| 4.5 油层吸汽不均现象严重 | 第47-48页 |
| 4.6 井下技术状况差 | 第48页 |
| 4.7 油井出水原因复杂 | 第48-49页 |
| 4.8 新井蒸汽吞吐试采效果分析 | 第49-50页 |
| 4.9 小结 | 第50-51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