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论网络诽谤行为的刑法规制--以《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为视角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8-14页
    1.1 选题背景第8-9页
    1.2 研究意义第9页
        1.2.1 理论意义第9页
        1.2.2 现实意义第9页
    1.3 研究现状综述第9-12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第9-11页
        1.3.2 境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1-12页
    1.4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2-14页
        1.4.1 主要内容第12-13页
        1.4.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2 网络诽谤行为概述第14-19页
    2.1 网络诽谤行为的概念第14-15页
    2.2 与传统诽谤行为的异同第15-16页
    2.3 网络诽谤行为的类型及表现形式第16-19页
        2.3.1 通过论坛发贴回帖进行诽谤第17页
        2.3.2 通过个人主页或网页发表状态进行诽谤第17页
        2.3.3 通过电子邮件或聊天工具发送信息进行诽谤第17页
        2.3.4 通过链接嵌入内容进行诽谤第17-19页
3 网络诽谤行为刑法规制的现状分析第19-31页
    3.1 网络诽谤行为刑法规制的意义第19-22页
        3.1.1 有利于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第19-20页
        3.1.2 有利于网络环境的净化第20-21页
        3.1.3 有利于刑法的统一第21-22页
    3.2 网络诽谤行为刑法规制的立法模式第22-24页
        3.2.1 需要单独立罪第22-23页
        3.2.2 不需要单独立罪第23-24页
    3.3 网络诽谤行为刑法规制的具体内容第24-31页
        3.3.1 犯罪的主体与对象第25-26页
        3.3.2 犯罪的主观要件第26-27页
        3.3.3 犯罪的行为表现第27-28页
        3.3.4 犯罪的情节要求第28-29页
        3.3.5 犯罪的追诉路径第29-31页
4 网络诽谤行为刑法规制的困境第31-41页
    4.1 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简析洪道德诉陈光武诽谤案第31-33页
        4.1.1 案情回顾第31页
        4.1.2 案例分析第31-32页
        4.1.3 案件思考第32-33页
    4.2 网络诽谤行为刑法规制的现实困境第33-41页
        4.2.1 网络诽谤的主体要件过于单一第33-34页
        4.2.2 网络诽谤的对象规定不甚清晰第34-35页
        4.2.3 网络诽谤的入罪标准不尽合理第35-36页
        4.2.4 网络诽谤的诉讼路径选择混乱第36-38页
        4.2.5 网络诽谤的证据举示存在困难第38-41页
5 完善网络诽谤行为刑法规制的构想第41-53页
    5.1 网络诽谤的域外经验借鉴第41-45页
        5.1.1 英美法系国家第41-42页
        5.1.2 大陆法系国家第42-44页
        5.1.3 经验总结第44-45页
    5.2 完善网络诽谤行为刑法规制的基本思路第45-47页
        5.2.1 坚持刑法谦抑性,保障言论自由第45-46页
        5.2.2 完善犯罪构成,细化定罪标准第46-47页
    5.3 完善网络诽谤行为刑法规制的具体构想第47-53页
        5.3.1 增加单位主体,明确各方责任第47-48页
        5.3.2 限制犯罪对象,防止犯罪扩大化第48-49页
        5.3.3 调整入罪标准,强调主客观一致第49-50页
        5.3.4 明确诉讼界限,厘清追诉路径第50-51页
        5.3.5 细化取证方式,解决举证难题第51-53页
6 结语第53-54页
致谢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附录第57页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天然气处理厂工艺系统用能分析
下一篇:TZG/Y-165摇臂式铁钴工的设计及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