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一、确立单位自首制度的依据 | 第13-18页 |
(一) 单位能否成立自首的理论之争及本文观点 | 第13-16页 |
1. 单位能否成立自首的理论之争 | 第13-15页 |
2. 本文的观点 | 第15-16页 |
(二) 单位适用自首的依据 | 第16-18页 |
1. 单位能够独立地实施自首行为 | 第16页 |
2. 单位能够适用自首的法律依据 | 第16-17页 |
3. 单位适用自首符合我国自首制度的价值取向 | 第17-18页 |
4. 单位适用自首的现实依据 | 第18页 |
二、单位自首的认定 | 第18-26页 |
(一) 单位自动投案 | 第19-23页 |
1. 投案的主体 | 第19-20页 |
2. 投案的对象 | 第20-21页 |
3. 投案的时间 | 第21-22页 |
4. 投案的方式 | 第22-23页 |
(二) 单位如实供述罪行 | 第23-24页 |
(三) 自首行为基于单位的意志 | 第24-25页 |
(四) 自首行为须以单位名义实施 | 第25-26页 |
三、与单位自首认定相关的几个问题 | 第26-30页 |
(一) 单罚制下单位能否成立自首 | 第26-27页 |
(二) 对单位两种特殊自首形式的认定 | 第27-29页 |
1. 单位准自首的认定 | 第28页 |
2. 单位特殊自首的认定 | 第28-29页 |
(三) 代表单位投案人员投案后逃跑、翻供等情形下对认定单位自首的影响 | 第29-30页 |
四、对单位自首的效力所及和处罚的探讨 | 第30-33页 |
(一) 单位自首的效力所及 | 第30-31页 |
(二) 对单位自首后的处罚 | 第31-33页 |
1. 单罚制情形下对认定为自首的犯罪单位及其相关责任人的处罚 | 第31-32页 |
2. 双罚制情形下对认定为自首的犯罪单位及其相关责任人的处罚 | 第32-33页 |
五、对完善单位自首制度的一些建议 | 第33-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