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嵌合 | 第19页 |
2.1.2 生态农业 | 第19-20页 |
2.1.3 生态农业园 | 第20页 |
2.2 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2.2.2 价值链理论 | 第21-22页 |
2.2.3 生态旅游理论 | 第22页 |
2.2.4 文化资本理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民族文化与生态农业园嵌合关系模型 | 第24-27页 |
3.1 民族文化影响生态农业园的规划发展 | 第24-25页 |
3.2 民族文化保障生态农业园的持续发展 | 第25-26页 |
3.3 民族文化促进生态农业园品牌的形成 | 第26-27页 |
第四章 民族地区生态农业园的价值创造与民族文化的嵌合 | 第27-33页 |
4.1 民族地区生态农业园的价值链系统 | 第27-29页 |
4.2 民族文化与生态农业园价值环节的嵌合 | 第29-33页 |
4.2.1 民族文化与生态农业园生产加工环节的嵌合 | 第29-30页 |
4.2.2 民族文化与生态农业园营销环节的嵌合 | 第30-33页 |
第五章 案例分析——黔西南州贞丰县生态农业园 | 第33-43页 |
5.1 贞丰县生态农业园发展现状 | 第33-37页 |
5.1.1 贞丰县生态农业园概况 | 第33-36页 |
5.1.2 贞丰县民族文化概况 | 第36-37页 |
5.2 民族文化与贞丰县生态农业园的嵌合现状 | 第37-39页 |
5.2.1 与园区经营业务的嵌合 | 第37-38页 |
5.2.2 与园区品牌的嵌合 | 第38-39页 |
5.2.3 与园区发展环境的嵌合 | 第39页 |
5.3 贞丰县三岔河海江生态农业园价值创造与民族文化的嵌合 | 第39-41页 |
5.4 存在的不足 | 第41-43页 |
5.4.1 生态农业园容易发展雷同 | 第41-42页 |
5.4.2 部分园区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42页 |
5.4.3 自主宣传力度小,园区品牌效应发挥有限 | 第42页 |
5.4.4 劳动者技能水平相对较低 | 第42-43页 |
第六章 民族文化与生态农业园的嵌合发展的路径优化与政策建议 | 第43-49页 |
6.1 路径优化 | 第43-46页 |
6.1.1 完善基础设施阶段 | 第43-44页 |
6.1.2 双向嵌合阶段 | 第44-45页 |
6.1.3 市场主导阶段 | 第45-46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46-49页 |
6.2.1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 第46页 |
6.2.2 培育人才队伍,提升园区创新能力 | 第46-47页 |
6.2.3“景区-园区”联动发展 | 第47页 |
6.2.4 加强宣传力度,促进园区品牌形成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个人简历及学术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