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9页 |
1.1 星形胶质细胞概述 | 第12-20页 |
1.1.1 星形胶质细胞的特性 | 第12-14页 |
1.1.2 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 第14-19页 |
1.1.3 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 | 第19-20页 |
1.2 鱼藤酮的研究概述 | 第20-22页 |
1.2.1 鱼藤酮的理化性质 | 第20-21页 |
1.2.2 鱼藤酮的毒理作用 | 第21-22页 |
1.3 梓醇的研究概述 | 第22-27页 |
1.3.1 梓醇的理化性质 | 第22-23页 |
1.3.2 梓醇的神经保护作用和药理活性 | 第23-27页 |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2 鱼藤酮对神经胶质细胞的损伤作用 | 第29-36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9-30页 |
2.2.1 实验动物 | 第29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29-30页 |
2.2.3 主要仪器 | 第3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2.3.1 小鼠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培养 | 第30-31页 |
2.3.2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 第31页 |
2.3.3 MTT法检测神经胶质细胞存活率 | 第31页 |
2.3.4 统计学处理 | 第31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31-34页 |
2.4.1 星形胶质细胞的鉴定与形态学观察 | 第31-32页 |
2.4.2 不同浓度鱼藤酮对星形胶质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32-33页 |
2.4.3 不同浓度鱼藤酮对小胶质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33页 |
2.4.4 不同浓度鱼藤酮对神经胶质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2.5 讨论 | 第34-35页 |
2.6 小结 | 第35-36页 |
3 梓醇对鱼藤酮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36-48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6-37页 |
3.2.1 实验动物 | 第36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36-37页 |
3.2.3 主要仪器 | 第37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7-40页 |
3.3.1 小鼠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培养 | 第37-38页 |
3.3.2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 第38页 |
3.3.3 药物处理及分组 | 第38页 |
3.3.4 MTT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存活率 | 第38页 |
3.3.5 ROS含量测定 | 第38-39页 |
3.3.6 胞内GSH含量测定 | 第39页 |
3.3.7 Caspase-3活性的检测 | 第39页 |
3.3.8 胞外谷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39-40页 |
3.3.9 统计学处理 | 第40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40-45页 |
3.4.1 梓醇对鱼藤酮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2 梓醇对鱼藤酮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41页 |
3.4.3 梓醇对鱼藤酮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ROS生成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4 梓醇对鱼藤酮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GSH含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5 梓醇对鱼藤酮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Caspase-3活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6 梓醇对鱼藤酮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胞外谷氨酸浓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3.5 讨论 | 第45-47页 |
3.6 小结 | 第47-48页 |
4 梓醇对鱼藤酮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的调节作用 | 第48-61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8-49页 |
4.2.1 实验动物 | 第48页 |
4.2.2 主要试剂 | 第48-49页 |
4.2.3 主要仪器 | 第49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9-54页 |
4.3.1 实时定量PCR(qPCR)反应 | 第49-52页 |
4.3.2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第52-53页 |
4.3.3 Na~+/K~+-ATPase活性测定 | 第53-54页 |
4.3.4 统计学处理 | 第54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54-59页 |
4.4.1 梓醇对鱼藤酮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mRNA表达的影响 | 第54-56页 |
4.4.2 梓醇对鱼藤酮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56-58页 |
4.4.3 梓醇对鱼藤酮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Na~+/K~+-ATPase活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4.5 讨论 | 第59-60页 |
4.6 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1页 |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