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之道--中国古典侠义风骨的影像激活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1页 |
1.1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 第9页 |
1.1.1 研究的内容 | 第9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第2章 “侠”文化的历史源流考 | 第11-14页 |
2.1 先秦“侠”文化 | 第11-12页 |
2.2 文学艺术中的“侠” | 第12-14页 |
第3章 媒介转换:影像造“侠” | 第14-21页 |
3.1 影像的转译方式 | 第14-17页 |
3.1.1 剪辑制造运动冲突 | 第14-16页 |
3.1.2 “技”与“击”的影像呈现 | 第16-17页 |
3.2 视听奇观下转译的失真 | 第17-21页 |
3.2.1 图像偏移 | 第17-18页 |
3.2.2 叙事冗杂 | 第18-21页 |
第4章 现代性碰撞:德勒兹影像理论与“侠” | 第21-30页 |
4.1 从“运动-影像”到“时间-影像” | 第21-25页 |
4.1.1 “连续切片”——运动与回应 | 第21-24页 |
4.1.2 “中断切片”——时间与探索 | 第24-25页 |
4.2 “时间-影像”中的“侠”之呈现 | 第25-30页 |
4.2.1 《聂隐娘》——“反电影”的风骨 | 第25-27页 |
4.2.2 《让子弹飞》——另类的“侠义” | 第27-30页 |
第5章 本土化的激活 | 第30-36页 |
5.1 《东邪西毒》——对“侠”的再诠释 | 第30-33页 |
5.1.1 心境之“远”与现代哲学的交汇 | 第30-31页 |
5.1.2 重思“侠”的现世意义 | 第31-33页 |
5.2 《卧虎藏龙》——诗意化的“人文”江湖 | 第33-36页 |
5.2.1 托物言志-“剑”与“心” | 第33-34页 |
5.2.2 借景喻情-意象下的侠义思考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注释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附录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