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访谈法 | 第14页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14-16页 |
第五节 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一、社区养老 | 第16-17页 |
二、现有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三、老年人养老需求研究 | 第17-18页 |
四、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服务的研究 | 第18-19页 |
第六节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20-23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一、老年人 | 第20页 |
二、高知老人 | 第20页 |
三、老年人养老需求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1页 |
二、社会支持理论 | 第21-22页 |
三、老年次文化群理论 | 第22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L社区高知老人基本情况及养老现状 | 第23-28页 |
第一节 L社区基本情况 | 第23-24页 |
一、L社区简介 | 第23页 |
二、样本结构 | 第23-24页 |
第二节 L社区高知老年人养老现状 | 第24-28页 |
一、生活照料方式 | 第24页 |
二、养老经济状况 | 第24-26页 |
三、健康状况 | 第26-27页 |
四、精神文化生活状况 | 第27-28页 |
第四章 高知老年人养老需求分析 | 第28-42页 |
第一节 生活照料 | 第28-32页 |
一、居住方式 | 第28-29页 |
二、日常起居 | 第29-32页 |
第二节 医疗保健 | 第32-37页 |
一、医疗陪护人员 | 第32-33页 |
二、老年门诊 | 第33-34页 |
三、医疗保健知识宣传 | 第34-36页 |
四、体检细化 | 第36-37页 |
五、上门送诊 | 第37页 |
第三节 精神慰藉 | 第37-40页 |
一、文化娱乐活动 | 第37-38页 |
二、活动空间改善 | 第38页 |
三、社会交往 | 第38-40页 |
四、心灵关怀 | 第40页 |
五、高龄老人活动 | 第40页 |
六、自我价值延续 | 第40页 |
第四节 高知老人养老需求未满足的原因 | 第40-42页 |
一、养老服务质量低,缺乏专业性 | 第40-41页 |
二、养老服务配套设施不足 | 第41页 |
三、养老服务连贯性差 | 第41页 |
四、养老服务不适用于高知老年人群体,参与度低 | 第41-42页 |
第五章 社会工作介入高知老人养老服务的路径和方法 | 第42-53页 |
第一节 社会工作介入高知老人养老服务的必要性 | 第42-43页 |
一、社会发展导致新兴养老模式出现 | 第42页 |
二、高知老人相对弱势的特殊性 | 第42-43页 |
第二节 社会工作介入高知老人养老服务的可行性 | 第43-44页 |
一、社会工作以帮助弱势群体为起源的特性 | 第43页 |
二、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决定其在养老服务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 第43页 |
三、社会工作者秉持的价值观 | 第43-44页 |
四、政府对社工的扶持 | 第44页 |
第三节 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 第44-53页 |
一、生活照料需求满足介入 | 第45-46页 |
二、医疗保健需求满足介入 | 第46-48页 |
三、精神慰藉需求满足介入 | 第48-51页 |
四、其他类型社工介入 | 第51-53页 |
第六章 研究总结及不足 | 第53-55页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53页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录 | 第59-63页 |
附录一:访谈编码 | 第59-61页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第61-62页 |
附录三:问卷(略) | 第62-6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