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碳汇补偿机制设计及仿真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1 草原生态补偿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草原碳汇补偿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1.1 草原碳汇的概念界定 | 第16页 |
2.1.2 草原碳汇补偿的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1.3 生态补偿机制的概念界定 | 第17页 |
2.2 相关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2.2.2 产权理论 | 第18页 |
2.2.3 外部性理论 | 第18-19页 |
2.2.4 系统动力学理论 | 第19-20页 |
第三章 草原碳汇补偿的发展现状分析 | 第20-26页 |
3.1 草原碳汇补偿的发展现状 | 第20-23页 |
3.1.1 国际框架下的碳汇补偿 | 第20-22页 |
3.1.2 生态补偿中的草原碳汇补偿 | 第22-23页 |
3.2 草原碳汇补偿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3.2.1 政府层面 | 第23-24页 |
3.2.2 市场层面 | 第2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四章 草原碳汇补偿机制的设计 | 第26-34页 |
4.1 草原碳汇补偿机制的建立 | 第26-28页 |
4.1.1 建立的原则 | 第26-27页 |
4.1.2 框架设计及机制描述 | 第27-28页 |
4.2 草原碳汇补偿机制的机理分析 | 第28-33页 |
4.2.1 补偿主体和补偿对象 | 第28-29页 |
4.2.2 相关利益者行为分析 | 第29-30页 |
4.2.3 补偿标准 | 第30-31页 |
4.2.4 资金筹集和运作 | 第31-3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五章 草原碳汇补偿机制的系统动力学模拟及仿真 | 第34-54页 |
5.1 模型的确立 | 第34-35页 |
5.1.1 仿真语言的选择 | 第34页 |
5.1.2 系统建模的思路 | 第34-35页 |
5.2 草原碳汇补偿机制的因果关系图的确立 | 第35-40页 |
5.2.1 草原碳汇补偿机制边界确定 | 第35-36页 |
5.2.2 变量的选择 | 第36-37页 |
5.2.3 因果关系图的确立与分析 | 第37-40页 |
5.3 模型建立及模拟 | 第40-48页 |
5.3.1 确立SD图 | 第40-43页 |
5.3.2 历史数据检验 | 第43-46页 |
5.3.3 灵敏度检验 | 第46-48页 |
5.4 模型仿真 | 第48-53页 |
5.4.1 历史模型仿真 | 第48-51页 |
5.4.2 政策仿真 | 第51-53页 |
5.5 模拟结论分析 | 第53-54页 |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录A VENSIM程序输出语言 | 第59-63页 |
附录B 模型输入方程式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