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控制论、信息论(数学理论)论文--控制论(控制论的数学理论)论文

非线性随机系统概率密度函数形状控制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绪论第11-21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1-15页
    1.2 PDF形状的控制方法第15-16页
    1.3 非线性随机系统的研究方法第16-19页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19-21页
2 随机动态系统模型及其理论基础第21-33页
    2.1 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第21-23页
        2.1.1 随机过程的数学期望和方差第21-22页
        2.1.2 随机过程的协方差函数和相关函数第22-23页
    2.2 随机过程的各种分类第23-29页
        2.2.1 平稳过程第23-24页
        2.2.2 独立增量过程第24-25页
        2.2.3 马尔柯夫随机过程第25-26页
        2.2.4 维纳过程(Wiener)第26-27页
        2.2.5 白噪声过程第27-28页
        2.2.6 均方意义下维纳过程和白噪声过程的关系第28-29页
    2.3 概率分布函数和概率密度函数第29页
    2.4 随机动态系统模型第29-31页
        2.4.1 伊藤随机徽分方程概述第29-30页
        2.4.2 伊藤随机徽分方程解过程的马尔可夫性第30页
        2.4.3 切普曼-柯尔莫哥洛夫方程(FPK)第30-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3页
3 一类非线性随机系统PDF形状的非线性控制器的设计第33-43页
    3.1 引言第33-34页
    3.2 问题的提出第34-37页
    3.3 基于线性最小二乘法的稳态解第37-38页
        3.3.1 数据点的选取第37-38页
        3.3.2 控制器增益的计算第38页
        3.3.3 PDF形状控制器的解算法第38页
    3.4 算法验证第38-41页
    3.5 本章小结第41-43页
4 非线性随机系统分段线性PDF形状控制器的设计第43-55页
    4.1 引言第43页
    4.2 无约束优化问题的求解方法第43-45页
    4.3 问题描述第45-49页
        4.3.1 控制器设计第46-47页
        4.3.2 参数梯度的计算第47-49页
    4.4 仿真研究第49-52页
    4.5 仿真结果分析第52-53页
    4.6 本章小结第53-55页
5 基于FPK方程近似解的PDF形状控制方法研究第55-69页
    5.1 引言第55页
    5.2 问题描述第55-58页
    5.3 FPK方程的近似解第58-61页
        5.3.1 特殊函数第58页
        5.3.2 函数的形状第58-60页
        5.3.3 PDF形状控制器的求解第60-61页
    5.4 算法验证第61-65页
    5.5 PDF形状控制方法在磨矿系统中的应用第65-67页
        5.5.1 系统模型第65页
        5.5.2 PDF形状控制方法第65-66页
        5.5.3 控制结果第66-67页
    5.6 本章小结第67-69页
6 先进智能算法在非线性随机系统PDF形状控制中的应用研究第69-93页
    6.1 引言第69-70页
    6.2 遗传算法第70-73页
        6.2.1 算法介绍第70-71页
        6.2.2 遗传算法的特点第71-72页
        6.2.3 遗传算法的求解步骤第72页
        6.2.4 遗传算法的应用步骤第72-73页
    6.3 PSO算法第73-76页
        6.3.1 算法原理第74页
        6.3.2 算法流程第74页
        6.3.3 带变惯性权重的粒子群算法第74-76页
    6.4 烟花算法第76-83页
        6.4.1 烟花算法的框架第76-78页
        6.4.2 烟花算法的组成第78-80页
        6.4.3 烟花算法的步骤和流程第80-81页
        6.4.4 烟花算法的特点第81-82页
        6.4.5 烟花算法与遗传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比较第82-83页
    6.5 基于概率矩方法的PDF形状控制算法推理第83-86页
    6.6 烟花算法在PDF形状控制中的应用第86-88页
    6.7 仿真研究第88-92页
    6.8 仿真结果分析第92页
    6.9 本章小结第92-93页
7 结论与展望第93-95页
    7.1 全文总结第93页
    7.2 研究展望第93-95页
致谢第95-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5页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天然小分子雷公藤甲素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活性研究
下一篇:表雄酮和去氢表雄酮的并杂环与糖基化修饰及其抗乳腺癌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