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污泥的性质与处理现状 | 第12-15页 |
1.1.1 污泥的性质 | 第12-13页 |
1.1.2 污泥脱水 | 第13页 |
1.1.3 国内外污泥处理现状 | 第13-15页 |
1.2 污泥调质方法 | 第15-17页 |
1.2.1 物理调质 | 第15-16页 |
1.2.2 化学调质 | 第16-17页 |
1.2.3 联合调质 | 第17页 |
1.3 半焦性质及利用途径 | 第17-18页 |
1.3.1 半焦性质 | 第17-18页 |
1.3.2 半焦利用途径 | 第18页 |
1.4 污泥活性炭特性与应用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1 污泥活性炭的特性 | 第18-19页 |
1.4.2 污泥活性炭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基于半焦的污泥调质与机械脱水 | 第22-34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2-25页 |
2.1.1 实验样品 | 第22页 |
2.1.2 实验装置 | 第22-24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2.2 半焦粒径对基于半焦的污泥调质与机械脱水效果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 半焦添加量对基于半焦的污泥调质与机械脱水效果的影响 | 第26页 |
2.4 热解温度对基于半焦的污泥调质与机械脱水效果的影响 | 第26-27页 |
2.5 半焦质量参数对基于半焦的污泥调质与机械脱水效果的影响 | 第27-28页 |
2.6 污泥固含量对基于半焦的污泥调质与机械脱水效果的影响 | 第28-29页 |
2.7 污泥调质前后机械脱水效果及应用前景 | 第29页 |
2.8 基于半焦的污泥调质与机械脱水机理探讨 | 第29-32页 |
2.9 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化学调理剂对污泥机械脱水效果的影响 | 第34-48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34-36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5页 |
3.1.3 污泥机械脱水效果表征方法及实验条件 | 第35-36页 |
3.2 单一化学调理剂对污泥机械脱水效果的影响 | 第36-42页 |
3.2.1 单一化学调理剂对活性污泥机械脱水效果的影响 | 第36-39页 |
3.2.2 单一化学调理剂对消化污泥机械脱水效果的影响 | 第39-42页 |
3.3 化学调理剂复配对污泥机械脱水效果的影响 | 第42-46页 |
3.3.1 化学调理剂复配对活性污泥机械脱水效果的影响 | 第42-44页 |
3.3.2 化学调理剂复配对消化污泥机械脱水效果的影响 | 第44-46页 |
3.4 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污泥热解产物作为污泥调理剂对机械脱水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48-54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4.1.1 实验原料 | 第48-49页 |
4.1.2 实验方法和实验条件 | 第49页 |
4.2 污泥活性炭与半焦对污泥调质与机械脱水效果的比较 | 第49-50页 |
4.3 污泥活性炭粒径对污泥调质与机械脱水效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4.4 污泥活性炭添加量对污泥调质与机械脱水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4.5 污泥活性炭作为污泥调理剂与化学调理剂的比较 | 第52-53页 |
4.6 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污泥酸碱度与温度对污泥调质与机械脱水效果的影响 | 第54-62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54-55页 |
5.1.1 实验原料 | 第54-55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55页 |
5.2 污泥酸碱度对污泥调质与机械脱水效果的影响 | 第55-57页 |
5.3 污泥温度对污泥调质与机械脱水效果的影响 | 第57-59页 |
5.3.1 污泥温度对基于半焦的株洲污泥调质与机械脱水效果的影响 | 第57-58页 |
5.3.2 污泥温度对基于化学调理剂的消化污泥调质与机械脱水效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5.4 小结 | 第59-62页 |
第6章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62-66页 |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第62-6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