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彩印花布艺术研究
| 摘要 | 第4-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绪论 | 第11-18页 |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 2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 4 研究目的与难点 | 第16-18页 |
| 第一章 山东彩印花布的历史与现状 | 第18-24页 |
| 1 彩印花布的起源 | 第18-20页 |
| 2 山东民间彩印花布的发展 | 第20-22页 |
| 3 山东民间彩印花布的分布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山东彩印花布的工艺 | 第24-32页 |
| 1 彩印花布的制作材料与工具 | 第24-27页 |
| 1.1 彩印花布的制作材料 | 第24-25页 |
| 1.2 彩印花布的制作工具 | 第25-27页 |
| 2 彩印花布的工艺流程 | 第27-32页 |
| 2.1 凸纹木板印花工艺流程 | 第27-28页 |
| 2.2 镂空纸板印花工艺流程 | 第28-32页 |
| 第三章 山东彩印花布纹样的艺术特色 | 第32-49页 |
| 1 纹样的表现题材 | 第32-39页 |
| 1.1 植物纹样 | 第32-34页 |
| 1.2 动物纹样 | 第34-37页 |
| 1.3 人物纹样 | 第37-38页 |
| 1.4 几何纹样 | 第38-39页 |
| 1.5 文字纹样 | 第39页 |
| 2 纹样的结构特点 | 第39-42页 |
| 2.1 严谨规整的结构 | 第40-41页 |
| 2.2 均衡有度的构图 | 第41-42页 |
| 3 纹样的寓意表现方法 | 第42-46页 |
| 3.1 直接表意 | 第43-44页 |
| 3.2 象征表意 | 第44页 |
| 3.3 谐音隐喻 | 第44-45页 |
| 3.4 寓意转意 | 第45-46页 |
| 4 纹样的色彩特征 | 第46-49页 |
| 4.1 强烈对比与均衡协调 | 第46页 |
| 4.2“五方说”与色彩搭配 | 第46-47页 |
| 4.3 层次分明与循序渐变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山东与其他地区彩印花布的对比分析 | 第49-58页 |
| 1 山东彩印花布与新疆维吾尔模戳印花布的对比分析 | 第49-53页 |
| 1.1 工艺对比分析 | 第49-50页 |
| 1.2 纹样对比分析 | 第50-53页 |
| 2 山东彩印花布与日本红型对比分析 | 第53-58页 |
| 2.1 工艺对比分析 | 第53-55页 |
| 2.2 纹样对比分析 | 第55-58页 |
| 第五章 山东彩印花布的传承与发展 | 第58-69页 |
| 1 山东彩印花布的传承现状 | 第58-64页 |
| 1.1 嘉祥县彩印花布的传承 | 第58-61页 |
| 1.2 临沂市彩印花布的传承 | 第61-64页 |
| 2 山东彩印花布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64-66页 |
| 2.1 彩印工艺传承无后的困境 | 第65页 |
| 2.2 传统纹样的传承与创新问题 | 第65-66页 |
| 2.3 彩印技术缺陷和种类单一的问题 | 第66页 |
| 3 山东彩印花布传承与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 第66-69页 |
| 3.1 国家和政府相关机构的保护措施 | 第67页 |
| 3.2 相关教育和学术机构的保护措施 | 第67-68页 |
| 3.3 彩印工艺的改善建议 | 第68-69页 |
| 结论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