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基于糖肽类抗生素亲和作用的化学发光法检测革兰氏阳性菌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主要缩写符号对照表第11-12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2-28页
    1.1 细菌的危害第12页
    1.2 致病菌检测现状第12-16页
        1.2.1 常规的培养方法第12-13页
        1.2.2 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第13-14页
        1.2.3 基于分子识别模式的检测方法第14-16页
        1.2.4 其它检测方法第16页
    1.3 新型分子识别试剂第16-18页
    1.4 磁性颗粒及其应用第18-19页
    1.5 化学发光分析法第19-20页
        1.5.1 化学发光反应基础原理第19-20页
        1.5.2 化学发光分析法基本原理第20页
    1.6 常见的化学发光反应体系第20-26页
        1.6.1 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第20-21页
        1.6.2 1, 2-二氧杂环丁烷类化学发光体系第21-22页
        1.6.3 过氧化草酸酯类化学发光体系第22-23页
        1.6.4 吖啶酯类化学发光体系第23-24页
        1.6.5 电化学发光体系第24-25页
        1.6.6 生物发光体系第25-26页
    1.7 选题意义及创新点第26-28页
第2章 基于万古霉素偶联磁性颗粒的生物发光法检测革兰氏阳性菌的活菌总量第28-44页
    2.1 引言第28-29页
    2.2 实验部分第29-32页
        2.2.1 试剂和材料第29-30页
        2.2.2 仪器第30页
        2.2.3 细菌的复苏、培养及计数第30页
        2.2.4 vanc-MPs的制备第30-31页
        2.2.5 vanc-MPs捕获率的计算第31页
        2.2.6 vanc-MPs抑菌圈实验第31页
        2.2.7 SEM表征第31页
        2.2.8 革兰氏阳性菌的检测第31-3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2-42页
        2.3.1 基于vanc-MPs检测革兰氏阳性菌的原理第32页
        2.3.2 vanc-MPs的功能性分析第32-34页
        2.3.3 条件优化第34-36页
        2.3.4 特异性分析第36-37页
        2.3.5 革兰氏阳性菌的检测第37-39页
        2.3.6 加标回收实验第39-42页
    2.4 结论第42-44页
第3章 基于替考拉宁偶联磁性颗粒的化学发光法检测变异链球菌第44-56页
    3.1 引言第44-45页
    3.2 实验部分第45-48页
        3.2.1 试剂第45-46页
        3.2.2 仪器第46页
        3.2.3 细菌的复苏、培养及计数第46页
        3.2.4 tei-MPs的制备第46-47页
        3.2.5 HRP-大鼠IgG2a的制备第47页
        3.2.6 FITC标记替考拉宁与RBITC标记大鼠IgG2a的制备第47页
        3.2.7 双位点识别模式的荧光表征第47页
        3.2.8 SEM表征第47-48页
        3.2.9 tei-MPs捕获率的计算第48页
        3.2.10 tei-MPs抑菌圈实验第48页
        3.2.11 变异链球菌的化学发光检测第4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8-55页
        3.3.1 基于tei-MPs检测变异链球菌的原理第48-50页
        3.3.2 tei-MPs的功能性分析第50页
        3.3.3 条件优化第50-52页
        3.3.4 特异性分析第52-53页
        3.3.5 变异链球菌的检测第53-54页
        3.3.6 加标回收实验第54-55页
    3.4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6页
致谢第66-68页
发表论文一览表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荧光碳点的制备、表征及其在pH传感和细菌检测中的应用
下一篇:扩张头部皮瓣移植联合激光脱毛修复面部皮肤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