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理学论文

外源线粒体对对乙酰氨基酚损伤的肝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18页
    1.1 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肝毒性第10页
    1.2 外源线粒体对线粒体功能障碍疾病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第10-18页
        1.2.1 外源线粒体向细胞内运送核酸第11-12页
        1.2.2 细胞摄取外源线粒体的机制第12-13页
        1.2.3 外源线粒体治疗线粒体功能障碍疾病模型第13-18页
第二章 绪论第18-20页
第三章 HepG2细胞摄取外源线粒体机制的初步分析第20-30页
    3.1 实验材料第20-21页
        3.1.1 细胞第20页
        3.1.2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20页
        3.1.3 试剂第20-21页
        3.1.4 溶液的配制第21页
    3.2 实验方法第21-24页
        3.2.1 细胞培养、传代与冻存第21页
        3.2.2 表达绿色荧光蛋白且含有线粒体靶向片段的质粒瞬时转染HepG2细胞的建立第21-22页
        3.2.3 荧光线粒体的制备第22-23页
        3.2.4 荧光线粒体进入HepG2细胞的观察第23页
        3.2.5 HepG2细胞摄取荧光线粒体的实时观测第23页
        3.2.6 外源荧光线粒体进入HepG2细胞的时间优化第23页
        3.2.7 HepG2细胞摄取机制的初步分析第23-24页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4-27页
        3.3.1 荧光线粒体进入HepG2细胞的观察结果第24-25页
        3.3.2 HepG2细胞摄取荧光线粒体的动态过程第25-26页
        3.3.3 外源荧光线粒体进入HepG2细胞的时间优化结果第26-27页
        3.3.4 HepG2细胞摄取机制的初步分析第27页
    3.4 讨论第27-30页
第四章 小鼠肝脏线粒体的提取与表征第30-38页
    4.1 实验材料第30-31页
        4.1.1 动物第30页
        4.1.2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30-31页
        4.1.3 试剂第31页
        4.1.4 溶液的配制第31页
    4.2 实验方法第31-33页
        4.2.1 小鼠肝脏线粒体的提取第31-32页
        4.2.2 线粒体染色与鉴定第32页
        4.2.3 线粒体蛋白浓度的测定第32-33页
        4.2.4 线粒体的直径表征第33页
        4.2.5 线粒体膜通透性和肿胀度的测定第33页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3-35页
        4.3.1 线粒体染色与鉴定结果第33-34页
        4.3.2 线粒体的直径表征结果第34-35页
        4.3.3 线粒体膜通透性和肿胀度的测定结果第35页
    4.4 讨论第35-38页
第五章 外源线粒体对APAP损伤的肝细胞的保护作用第38-58页
    5.1 实验材料第38-39页
        5.1.1 细胞与动物第38页
        5.1.2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38-39页
        5.1.3 试剂第39页
        5.1.4 溶液的配制第39页
    5.2 实验方法第39-47页
        5.2.1 细胞培养、传代与冻存第39页
        5.2.2 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第39-40页
        5.2.3 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第40-41页
        5.2.4 细胞形态的观察第41页
        5.2.5 噻唑蓝法测定细胞相对活力第41-42页
        5.2.6 阿尔玛蓝法检测细胞氧分子相对消耗量第42页
        5.2.7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第42-43页
        5.2.8 细胞培养液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力的检测第43-45页
        5.2.9 细胞中谷胱甘肽和三磷酸腺苷含量的检测第45-46页
        5.2.10 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第46页
        5.2.11 线粒体形态的观察第46-47页
        5.2.12 统计学分析第47页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7-55页
        5.3.1 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第47-48页
        5.3.2 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第48页
        5.3.3 细胞形态学的观察结果第48-49页
        5.3.4 细胞相对活力的测定结果第49-50页
        5.3.5 细胞氧分子相对消耗量的测定结果第50页
        5.3.6 细胞凋亡检测结果第50-51页
        5.3.7 细胞培养液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力的测定结果第51-52页
        5.3.8 细胞中谷胱甘肽和三磷酸腺苷含量的测定结果第52-53页
        5.3.9 线粒体膜电位的检测结果第53-55页
        5.3.10 细胞的线粒体形态改变结果第55页
    5.4 讨论第55-58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6页
缩略词表第66-68页
附录第68-70页
致谢第70-7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外源线粒体抑制MPP~+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RhoA/ROCK信号通路研究梓醇对LPS诱导的BMECs紧密连接损伤的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