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1.1 线粒体与帕金森疾病 | 第9-13页 |
1.2 外源线粒体应用于线粒体疾病的研究 | 第13-17页 |
1.2.1 细胞之间线粒体传递用于治疗线粒体疾病 | 第14-15页 |
1.2.2 多肽修饰的线粒体用于治疗线粒体疾病 | 第15页 |
1.2.3 单独的外源线粒体用于治疗线粒体疾病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绪论 | 第17-19页 |
第三章 SH-SY5Y细胞对外源线粒体摄取的研究 | 第19-29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19-21页 |
3.1.1 细胞和动物 | 第19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19-20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3.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0-2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1-24页 |
3.2.1 线粒体进入细胞的研究 | 第21页 |
3.2.2 荧光蛋白标记的线粒体进入细胞的研究 | 第21-24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24-27页 |
3.3.1 MitoTracker Red CMXRos标记的线粒体进入细胞 | 第24-25页 |
3.3.2 SH-SY5Y细胞摄取ECFP-Mito标记的线粒体 | 第25-2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小鼠肝脏线粒体的提取与表征 | 第29-37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4.1.1 室验用动物 | 第29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29页 |
4.1.3 主要仪器 | 第29-30页 |
4.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3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4.2.1 正常小鼠肝脏线粒体的提取纯化 | 第30页 |
4.2.2 Bradford法测定线粒体蛋白浓度 | 第30-31页 |
4.2.3 线粒体形态表征 | 第31-32页 |
4.2.4 线粒体活性的测定 | 第32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32-35页 |
4.3.1 离体线粒体的形态表征 | 第32-33页 |
4.3.2 离体线粒体活性的测定 | 第33-3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五章 线粒体对帕金森氏病模型细胞的影响 | 第37-49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5.1.1 细胞和动物 | 第37页 |
5.1.2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5.1.3 主要仪器 | 第37-38页 |
5.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38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38-41页 |
5.2.1 线粒体对正常SH-SY5Y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38页 |
5.2.2 线粒体对正常SH-SY5Y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38页 |
5.2.3 帕金森氏病细胞模型的建立 | 第38页 |
5.2.4 线粒体对帕金森氏病模型细胞的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38页 |
5.2.5 线粒体对帕金森氏病模型细胞的ATP的影响 | 第38-39页 |
5.2.6 线粒体对帕金森氏病模型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第39-40页 |
5.2.7 线粒体对帕金森氏病模型细胞的ROS的影响 | 第40页 |
5.2.8 线粒体对帕金森氏病模型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40页 |
5.2.9 TEM观察帕金森氏病模型细胞的线粒体形态 | 第40页 |
5.2.10 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 | 第40-41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41-46页 |
5.3.1 外源线粒体对正常SH-SY5Y细胞的影响 | 第41-42页 |
5.3.2 帕金森氏病细胞模型的建立 | 第42页 |
5.3.3 线粒体对帕金森氏病模型细胞的影响 | 第42-4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6-4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9页 |
缩略词说明 | 第59-61页 |
附录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