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6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2-15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5-16页 |
一、化合物的设计 | 第16-26页 |
1.1 材料 | 第16-17页 |
1.2 方法 | 第17-18页 |
1.2.1 受体结构的准备 | 第17页 |
1.2.2 盒子的产生 | 第17页 |
1.2.3 配体准备 | 第17页 |
1.2.4 结构修饰 | 第17-18页 |
1.2.5 ADME预测 | 第18页 |
1.2.6 虚拟筛选 | 第18页 |
1.3 结果与讨论 | 第18-25页 |
1.3.1 虚拟筛选 | 第18-19页 |
1.3.2 结构修饰 | 第19页 |
1.3.3 对接结果 | 第19-23页 |
1.3.4 ADME预测结果 | 第23-25页 |
1.4 小结 | 第25-26页 |
二、化合物的合成 | 第26-95页 |
2.1 逆合成分析 | 第26-27页 |
2.2 仪器与试剂 | 第27-30页 |
2.2.1 主要仪器 | 第27-28页 |
2.2.2 试剂与溶剂 | 第28-30页 |
2.3 试验方法与结果 | 第30-86页 |
2.3.1 4-乙氧基4氧3(三苯基膦烯)丁酸(B)的合成 | 第30-31页 |
2.3.2 1-乙酰氧基3甲酸乙酯7氟8异丙基二苯并[b, d]呋喃(8)及衍生物的合成 | 第31-41页 |
2.3.3 1-乙酰氧基二苯并呋喃3甲酸乙酯(17)及衍生物的合成 | 第41-49页 |
2.3.4 (4R)5(3,5-二(三氟甲基)苯基)4甲基恶唑烷2酮(24)的合成 | 第49-55页 |
2.3.5 系列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及结果 | 第55-86页 |
2.4 讨论 | 第86-93页 |
2.4.1 关于Sonogashira反应 | 第86-88页 |
2.4.2 Williamson醚合成法 | 第88-89页 |
2.4.3 醇氧化成醛 | 第89-90页 |
2.4.4 Weinreb酰胺 | 第90-91页 |
2.4.5 Meerwein–Ponndorf–Verley还原法 | 第91-93页 |
2.5 结论 | 第93-95页 |
三、目标化合物的活性测定 | 第95-101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95页 |
3.1.1 质粒和菌种 | 第95页 |
3.1.2 主要试剂和酶 | 第95页 |
3.1.3 实验仪器 | 第95页 |
3.2 方法及结果 | 第95-98页 |
3.2.1 巨核细胞酪氨酸磷酸酶 2 ( MEG2 )催化域基因的扩增 | 第95-96页 |
3.2.2 MEG2催化域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96-97页 |
3.2.3 重组人巨核细胞酪氨酸磷酸酶 2 ( MEG2 )的表达和纯化 | 第97-98页 |
3.2.4 高通量筛选 | 第98页 |
3.3 结论 | 第98-101页 |
四、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101-106页 |
4.1 模拟方法 | 第101-102页 |
4.2 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 | 第102-105页 |
4.2.1 体系RMSD分析 | 第102-103页 |
4.2.2 体系RMSF分析 | 第103-104页 |
4.2.3 能量分析 | 第104-105页 |
4.3 小结 | 第105-106页 |
全文结论 | 第106-107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23-124页 |
附录 | 第124-250页 |
综述 | 第250-262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258-262页 |
致谢 | 第2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