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8-20页 |
1.2 火星测绘研究现状及发展 | 第20-2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 第20-2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 | 第26-29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9-31页 |
第二章 火星形貌测绘技术基础 | 第31-42页 |
2.1 火星概况 | 第31页 |
2.2 火星参考系 | 第31-35页 |
2.2.1 坐标系 | 第32-33页 |
2.2.2 制图投影 | 第33-34页 |
2.2.3 高程基准 | 第34-35页 |
2.3 国外行星测绘方法 | 第35-41页 |
2.3.1 国外行星数据处理系统 | 第35-37页 |
2.3.2 火星探测任务数据预处理 | 第37-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卫星影像地面点反投影快速算法及其应用 | 第42-60页 |
3.1 卫星影像几何处理基础 | 第42-46页 |
3.1.1 相关坐标系 | 第42-43页 |
3.1.2 相关坐标系转换 | 第43-46页 |
3.2 基于最佳扫描行快速搜索策略的线阵影像地面点反投影算法 | 第46-52页 |
3.2.1 地面点反投影基本原理及现有算法 | 第47-48页 |
3.2.2 地面点反投影快速算法 | 第48-52页 |
3.3 地面点反投影快速算法主要应用 | 第52-56页 |
3.3.1 卫星影像快速几何纠正 | 第53-54页 |
3.3.2 全色与多光谱影像融合 | 第54-56页 |
3.4 实验与分析 | 第56-59页 |
3.4.1 实验一:地面点反投影快速算法精度与效率分析 | 第56-58页 |
3.4.2 实验二:基于反投影快速算法的影像融合 | 第58-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火星表面影像与激光测高数据联合平差 | 第60-81页 |
4.1 卫星影像光束法平差方法 | 第60-61页 |
4.2 火星表面影像外方位元素模型构建 | 第61-66页 |
4.2.1 HRSC影像外方位元素变化轨迹分析 | 第61-63页 |
4.2.2 HRSC影像外方位元素模型误差分析 | 第63-66页 |
4.3 光束法平差连接点自动生成算法 | 第66-70页 |
4.3.1 原始影像基于仿射不变特征匹配算法提取连接点 | 第66-68页 |
4.3.2 近似核线影像相关系数方法提取连接点 | 第68-70页 |
4.4 影像与激光测高数据联合平差 | 第70-76页 |
4.4.1 影像与激光测高数据联合平差基本原理 | 第70-72页 |
4.4.2 基于定向片模型的火星表面影像与激光测高数据联合平差方法 | 第72-74页 |
4.4.3 联合平差权值确定 | 第74-76页 |
4.5 实验与分析 | 第76-8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火星表面影像匹配基础 | 第81-101页 |
5.1 火星表面影像特点分析 | 第81-85页 |
5.1.1 火星表面典型地区影像特点 | 第81-83页 |
5.1.2 火星表面影像特征点匹配试验 | 第83-85页 |
5.1.3 火星表面影像匹配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 第85页 |
5.2 火星表面影像相关系数匹配主要问题 | 第85-91页 |
5.2.1 相关系数匹配基本原理 | 第86-88页 |
5.2.2 相关系数匹配主要问题 | 第88-91页 |
5.3 基于水平纠正影像的HRSC影像近似核线重采样 | 第91-97页 |
5.3.1 投影轨迹法基本原理 | 第91-94页 |
5.3.2 HRSC影像近似核线重采样方法 | 第94-97页 |
5.4 实验与分析 | 第97-9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六章 基于精确点位预测模型的火星表面影像匹配方法 | 第101-151页 |
6.1 精确点位预测匹配算法(P3M)原理 | 第102-106页 |
6.1.1 基本思想 | 第102-103页 |
6.1.2 计算流程 | 第103-105页 |
6.1.3 P3M算法与GC3算法匹配策略对比 | 第105-106页 |
6.2 逐层加密与精确点位预测方法 | 第106-118页 |
6.2.1 初始匹配点位获取 | 第106-108页 |
6.2.2 逐层加密特征点提取(Shi-Tomasi算子) | 第108-109页 |
6.2.3 点位预测邻近已知点快速搜索策略 | 第109-113页 |
6.2.4 仿射变换与多重几何约束构建精确点位预测模型 | 第113-118页 |
6.3 匹配参数对火星表面影像匹配结果影响的试验分析 | 第118-130页 |
6.3.1 匹配窗口大小对匹配结果的影响 | 第119-126页 |
6.3.2 搜索窗口大小对匹配结果的影响 | 第126-128页 |
6.3.3 相关系数阈值对匹配结果的影响 | 第128-130页 |
6.3.4 匹配参数对火星表面影像匹配结果影响总结 | 第130页 |
6.4 基于逐层加密匹配与精确点位预测模型的火星DEM自动提取方法 | 第130-136页 |
6.4.1 DEM自动提取流程 | 第130-133页 |
6.4.2 核线影像同名点空间交方交会及坐标转换 | 第133-134页 |
6.4.3 反距离权重DEM格网点内插 | 第134-135页 |
6.4.4 DEM粗差剔除 | 第135-136页 |
6.5 实验及分析 | 第136-150页 |
6.5.1 实验一:逐层加密匹配特征点构建DEM | 第136-141页 |
6.5.2 实验二:逐层加密匹配特征点结合格网点构建DEM | 第141-145页 |
6.5.3 实验三:DOM与DEM精度分析(与欧空局结果对比) | 第145-15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50-151页 |
第七章 火星表面影像逐像素匹配方法 | 第151-169页 |
7.1 对地观测领域逐像素匹配研究现状 | 第151-152页 |
7.2 火星表面影像逐像素匹配方案设计 | 第152-155页 |
7.2.1 逐像素匹配算法复杂度与计算效率分析 | 第153页 |
7.2.2 逐像素匹配策略分析 | 第153-154页 |
7.2.3 逐像素匹配与DEM自动提取方案设计 | 第154-155页 |
7.3 逐像素匹配算法并行化 | 第155-161页 |
7.3.1 并行模式 | 第155-156页 |
7.3.2 并行任务分解 | 第156-158页 |
7.3.3 负载平衡 | 第158页 |
7.3.4 加速比 | 第158-161页 |
7.3.5 并行开发环境 | 第161页 |
7.4 实验与分析 | 第161-168页 |
7.4.1 实验一:H5273轨逐像素匹配生成DEM与欧空局结果对比 | 第162-164页 |
7.4.2 实验二:H8433轨逐像素匹配生成DEM | 第164-165页 |
7.4.3 实验三:H9465轨逐像素匹配生成DEM | 第165-167页 |
7.4.4 逐像素匹配成功率与计算效率分析 | 第167-168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68-169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69-172页 |
8.1 总结 | 第169-170页 |
8.2 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170-172页 |
致谢 | 第172-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79页 |
附录 | 第179-183页 |
附录 1:实验数据整体分布图 | 第179页 |
附录 2:火星红绿立体图像 | 第179-180页 |
附录 3:火星表面DOM叠加DEM三维景观图 | 第180-183页 |
作者简历 | 第183-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