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基于儿童心理行为模式下的小学校园交往空间设计研究--以太原万柏林区实验小学和太师三附小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1.1 研究的缘起第13-16页
        1.1.1 社会因素第13-14页
        1.1.2 学校因素第14页
        1.1.3 个人因素第14-16页
    1.2 研究的意义第16-17页
        1.2.1 社会意义第16-17页
        1.2.2 理论意义第17页
    1.3 研究的目的第17-18页
    1.4 研究的方法第18页
    1.5 小学的发展历程第18-21页
        1.5.1 国外发展概况第18-20页
        1.5.2 国内发展概况第20-21页
    1.6 研究框架第21-22页
    1.7 本章小结第22页
    1.8 参考文献第22-23页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研究、相关概念解析第23-38页
    2.1 人的心理第23-24页
        2.1.1 交往的需求第23-24页
        2.1.2 交往的定义第24页
        2.1.3 交往空间第24页
    2.2 人的行为模式第24-27页
        2.2.1 个人空间意识第24-25页
        2.2.2 交往行为中个人的行为特征第25-26页
        2.2.3 交往行为中人和建筑的关系第26-27页
    2.3 儿童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第27页
    2.4 儿童生理第27-28页
        2.4.1 小学生生理概况第27页
        2.4.2 小学生生理尺度第27-28页
    2.5 儿童心理第28-31页
        2.5.1 小学生心理概况第28-30页
        2.5.2 小学生心理特点第30-31页
        2.5.3 小学生心理尺度第31页
    2.6 儿童行为第31-36页
        2.6.1 小学生行为概况第31页
        2.6.2 小学生行为特征第31-32页
        2.6.3 小学生行为分类第32-33页
        2.6.4 小学生行为步骤第33-35页
        2.6.5 小学生对交往空间选择的主要因素第35-36页
    2.7 本章小结第36页
    2.8 参考文献第36-38页
第三章 素质教育对建筑提出的新要求第38-52页
    3.1 素质教育的发展第38-43页
        3.1.1 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第38-39页
        3.1.2 课程设计的转变第39-42页
        3.1.3 小学建筑规范的转变第42-43页
    3.2 素质教育下小学建筑的新特点第43-46页
        3.2.1 空间的开放性第43-44页
        3.2.2 空间的多样性第44-45页
        3.2.3 空间的灵活性第45页
        3.2.4 教师空间的产生第45-46页
    3.3 国外交往空间的发展第46-49页
        3.3.1 欧美国家小学交往空间第46-48页
        3.3.2 日本小学交往空间第48-49页
    3.4 国内交往空间的发展第49-51页
        3.4.1 20 世纪50年代初期第49-50页
        3.4.2 20 世纪50年代中期—60 年代初期第50页
        3.4.3 20 世纪60年代中期—70 年代中期第50页
        3.4.4 20 世纪70年代末期—80 年代第50页
        3.4.5 20 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第50-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页
    3.6 参考文献第51-52页
第四章 城市小学交往空间现状调研及分析第52-66页
    4.1 调研对象与现状第52-54页
    4.2 调研内容和方法第54-56页
    4.3 数据收集和分析第56-65页
        4.3.1 校园整体布局第56-57页
        4.3.2 建筑外部交往空间第57-61页
        4.3.3 建筑内部交往空间第61-65页
    4.4 本章小结第65页
    4.5 参考文献第65-66页
第五章 城市小学交往空间设计、改造策略和原则第66-86页
    5.1 城市小学建筑外部交往空间第66-72页
        5.1.1 运动场地第66-69页
        5.1.2 庭院第69-72页
    5.2 城市小学建筑内部交往空间第72-81页
        5.2.1 入口门厅部分第72-75页
        5.2.2 走廊空间第75-79页
        5.2.3 楼梯第79-81页
    5.3 城市小学交往空间设计原则第81-84页
        5.3.1 良好的可达性第81-82页
        5.3.2 空间的层次性第82页
        5.3.3 空间边缘模糊化第82-83页
        5.3.4 空间安全性第83-84页
        5.3.5 空间趣味性第84页
        5.3.6 空间舒适性第84页
    5.4 本章小结第84-85页
    5.5 参考文献第85-86页
第六章 城市小学交往空间设计实践—太原市万柏林区实验小学第86-98页
    6.1 改造项目简介第86-87页
    6.2 项目选择原因第87-88页
    6.3 项目改造第88-97页
        6.3.1 入口部分改造第88-90页
        6.3.2 庭院空间的改造第90-92页
        6.3.3 活动场地的改造第92页
        6.3.4 楼梯空间的改造第92-93页
        6.3.5 走廊空间的改造第93-96页
        6.3.6 教室空间的改造第96页
        6.3.7 建筑色彩的改造第96-97页
        6.3.8 校园绿化和校园氛围的改造第97页
    6.4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七章 城市小学校园交往空间设计评价表第98-104页
    7.1 评价表的制定第98-100页
    7.2 城市小学校园交往空间评价表第100-103页
    7.3 本章小结第103页
    7.4 参考文献第103-104页
第八章 结语第104-105页
附录一:图片来源第105-107页
附录二:表格来源第107-108页
附录三:我国新旧《中小学校设计规范》对比第108-111页
附录四:学生调查问卷第111-115页
附录五:教师调查问卷第115-119页
附录六:家长调查问卷第119-12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第122-123页
致谢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Hamilton受体—三聚氰酸客体相互作用的异体超分子胶囊的构筑及性质研究
下一篇:有机/无机半导体异质结构的光电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