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8页 |
(一)选题的来源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 第10-12页 |
1. 选题的来源 | 第10-11页 |
2. 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11页 |
3. 选题的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 国外相关研究情况 | 第12-13页 |
2. 国内相关研究情况 | 第13-15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 第16-18页 |
1. 研究的重点 | 第16页 |
2. 研究的难点 | 第16-17页 |
3.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概念释义 | 第18-27页 |
(一)制度的概念分析 | 第18-20页 |
1. 制度的语义分析 | 第18-19页 |
2. 制度的学理分析 | 第19-20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概念厘定 | 第20-25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一种历史性存在 | 第20-21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一种社会关系结构 | 第21-22页 |
3.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 | 第22-24页 |
4.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 | 第24-25页 |
(三)相关概念辨析 | 第25-27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 第25-26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与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 第26-27页 |
3.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 第27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系统 | 第27-32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结构 | 第28-30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理念 | 第28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规则 | 第28-29页 |
3.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对象 | 第29页 |
4.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载体 | 第29-30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层次 | 第30-31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制度 | 第30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制度 | 第30-31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类型 | 第31-32页 |
1.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表现形式划分 | 第31页 |
2.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对象范围划分 | 第31-32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功能 | 第32-37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应然功能 | 第33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实然功能 | 第33-35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导向 | 第33-34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确定规则 | 第34页 |
3.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建立秩序 | 第34页 |
4.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营造环境 | 第34-35页 |
(三)实然与应然的偏离——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功能的异化 | 第35-37页 |
四、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价值 | 第37-42页 |
(一)崇尚平等: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首要价值 | 第38-39页 |
(二)彰显公正: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核心价值 | 第39-41页 |
(三)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目的价值 | 第41-42页 |
五、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评价 | 第42-48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评价主体 | 第43-44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评价原则 | 第44-45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评价的方向性原则 | 第44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评价的全面性原则 | 第44-45页 |
3.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评价的客观性原则 | 第45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评价标准 | 第45-48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合理性” | 第46-47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合法性” | 第47-48页 |
六、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创新 | 第48-54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创新的实质 | 第48-49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创新的主体和方式 | 第49-50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创新的实施策略 | 第50-54页 |
1.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人文内涵 | 第50-51页 |
2.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供给多元 | 第51-52页 |
3. 精简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内容供给 | 第52页 |
4. 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运行机制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