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交通拥堵视角下的城市路网优化研究--以咸阳主城区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1-17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1.3.3 国内外相关实践 | 第15-16页 |
1.3.4 小结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页 |
1.4.1 城市路网交通拥堵态势识别 | 第17页 |
1.4.2 基于缓堵的城市路网优化方案 | 第17页 |
1.4.3 城市畅通路网运行保障措施 | 第17页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8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城市路网交通拥堵相关概念 | 第20-25页 |
2.1 城市路网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2.1.1 城市路网概念界定 | 第20页 |
2.1.2 城市道路等级划分 | 第20-21页 |
2.1.3 城市路网主要技术指标 | 第21页 |
2.2 交通拥堵相关概念 | 第21-23页 |
2.2.1 交通拥堵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2.2 交通拥堵的分类 | 第22页 |
2.2.3 交通拥堵衡量指标 | 第22-23页 |
2.3 城市路网交通拥堵相关概念 | 第23-24页 |
2.3.1 城市路网交通拥堵概念界定 | 第23页 |
2.3.2 城市路网交通拥堵属性 | 第23-24页 |
2.4 城市路网与交通拥堵的相互关系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交通现状分析 | 第25-38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5-28页 |
3.1.1 研究范围 | 第25页 |
3.1.2 区域概况 | 第25-28页 |
3.2 交通基础设施 | 第28-31页 |
3.2.1 城市路网现状 | 第28-29页 |
3.2.2 城市路网指标评价 | 第29-31页 |
3.3 交通运行状况 | 第31-36页 |
3.3.1 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 | 第31页 |
3.3.2 居民出行调查 | 第31-34页 |
3.3.3 路段交通流量调查 | 第34-36页 |
3.3.4 交叉口交通量调查 | 第36页 |
3.4 道路交通状况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城市路网交通拥堵态势识别及原因解析 | 第38-56页 |
4.1 城市路网交通拥堵识别模型 | 第38-43页 |
4.1.1 基于“点—线—面”的拥堵识别模型 | 第38-40页 |
4.1.2 道路实际通行能力确定 | 第40-42页 |
4.1.3 城市路网交通拥堵态势界定 | 第42-43页 |
4.2 基础数据采集及处理 | 第43-46页 |
4.2.1 数据构成 | 第43页 |
4.2.2 数据采集 | 第43-44页 |
4.2.3 数据处理 | 第44-46页 |
4.3 研究区交通拥堵态势判别 | 第46-52页 |
4.3.1 路网拥堵“点”的判别 | 第46-48页 |
4.3.2 路网拥堵“线”的判别 | 第48-50页 |
4.3.3 路网拥堵“面”的判别 | 第50-51页 |
4.3.4 主城区路网拥堵特性 | 第51-52页 |
4.4 研究区路网交通拥堵机理分析 | 第52-56页 |
4.4.1 路网结构不合理 | 第52-53页 |
4.4.2 道路功能不明确 | 第53页 |
4.4.3 道路几何设计不合理 | 第53-54页 |
4.4.4 城市发展与交通建设不协调 | 第54-55页 |
4.4.5 交通拥堵管理不足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基于缓堵的城市路网优化 | 第56-71页 |
5.1 城市路网结构优化 | 第56-62页 |
5.1.1 构建快速交通系统 | 第56页 |
5.1.2 新建跨河通道 | 第56-58页 |
5.1.3 完善城区路网架构 | 第58-59页 |
5.1.4 改善道路微循环 | 第59-62页 |
5.2 城市道路网功能优化 | 第62-67页 |
5.2.1 明确现有道路功能 | 第62-64页 |
5.2.2 增加公交车专用道 | 第64-65页 |
5.2.3 确保自行车通行空间 | 第65-67页 |
5.2.4 创造优美步行环境 | 第67页 |
5.3 主要交叉口改造 | 第67-71页 |
第六章 城市畅通路网运行保障 | 第71-76页 |
6.1 用地调整 | 第71-72页 |
6.1.1 调整土地性质 | 第71页 |
6.1.2 控制开发强度 | 第71-72页 |
6.2 公交优先 | 第72页 |
6.3 静态调控 | 第72页 |
6.4 交通管理 | 第72-73页 |
6.4.1 树立正确缓堵理念 | 第72-73页 |
6.4.2 成立交通决策机构 | 第73页 |
6.4.3 加强交通需求管理 | 第73页 |
6.5 技术辅助 | 第73-7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6-77页 |
思考与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 | 第82-100页 |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