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和生物质的灰熔融性及共气化特性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2.1 生物质能及其利用 | 第11-13页 |
2.1.1 生物质利用技术 | 第11-12页 |
2.1.2 生物质利用的特殊性 | 第12-13页 |
2.2 气流床气化技术 | 第13-14页 |
2.3 煤与生物质共气化 | 第14-23页 |
2.3.1 煤和生物质共气化优点 | 第14-15页 |
2.3.2 煤和生物质灰熔融性研究 | 第15-20页 |
2.3.3 煤和生物质共气化影响因素 | 第20-23页 |
第3章 生物质添加对煤灰熔融性的影响 | 第23-36页 |
3.1 实验原料 | 第23页 |
3.2 灰样制备 | 第23-24页 |
3.2.1 低温灰样制备 | 第23-24页 |
3.2.2 高温灰渣制备 | 第24页 |
3.3 实验分析方法及仪器 | 第24-25页 |
3.3.1 灰熔点测定 | 第24页 |
3.3.2 灰化学组成测定 | 第24-25页 |
3.3.3 矿物质分析 | 第25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5-34页 |
3.4.1 生物质添加对煤灰熔融温度的影响 | 第25-26页 |
3.4.2 灰组成分析 | 第26-28页 |
3.4.3 矿物质分析 | 第28-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4章 煤和生物质灰熔融性可视化研究 | 第36-45页 |
4.1 实验原料 | 第36页 |
4.2 高温热台显微分析系统 | 第36-37页 |
4.3 图像分析计算方法 | 第37页 |
4.4 高温热台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44页 |
4.4.1 煤灰熔融图像 | 第37-38页 |
4.4.2 稻草灰熔融图像 | 第38-40页 |
4.4.3 煤和稻草混合灰熔融图像 | 第40-41页 |
4.4.4 不同灰样的收缩率比较分析 | 第41-43页 |
4.4.5 高温热台图像与灰熔点的比较 | 第43-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滴管炉内煤和生物质共气化特性研究 | 第45-64页 |
5.1 实验装置和流程 | 第45-47页 |
5.2 实验原料 | 第47页 |
5.3 稻草和煤水蒸气共气化特性 | 第47-56页 |
5.3.1 煤和稻草水蒸气单独气化特性 | 第48-51页 |
5.3.2 煤和生物质水蒸气共气化特性 | 第51-56页 |
5.4 煤和稻草氧气共气化特性 | 第56-62页 |
5.4.1 煤和稻草氧气单独气化特性 | 第56-58页 |
5.4.2 煤和稻草氧气共气化特性 | 第58-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第64-66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硕士期间工作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