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1-20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评述 | 第13-20页 |
1.3.1 海岸侵蚀国内外研究 | 第13-16页 |
1.3.2 海岸侵蚀防护 | 第16-20页 |
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20-22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2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3. 刁口河流路历史演变成因及驱动因素 | 第22-35页 |
3.1 1964年刁口河改道原因 | 第22页 |
3.2 刁口河流路时期来水来沙情况 | 第22-23页 |
3.3 改道后罗家屋子以下河道的演变及驱动因素 | 第23-33页 |
3.3.1 1964年至1966年 | 第23-27页 |
3.3.2 1967年至1968年 | 第27-29页 |
3.3.3 1968年汛后至1975年 | 第29-33页 |
3.4 小结 | 第33-35页 |
4. 刁口河造陆及海域冲淤动态演变 | 第35-87页 |
4.1 刁口河流路时期造陆动态变化 | 第35-39页 |
4.1.1 河道主流线动态演化 | 第35-36页 |
4.1.2 刁口河沙嘴动态演化 | 第36-37页 |
4.1.3 刁口河流路时期造陆情况 | 第37-38页 |
4.1.4 进入口门泥沙淤积动态分布 | 第38-39页 |
4.2 刁口河海域水下地形冲淤分布变化 | 第39-49页 |
4.3 基于RS和GIS技术的河口海岸线动态演变 | 第49-54页 |
4.3.1 遥感数据处理 | 第49-51页 |
4.3.2 岸线蚀淤变化遥感监测 | 第51-54页 |
4.3.3 刁口河河口海岸线演变特点 | 第54页 |
4.4 刁口河流路不同水深变化情况 | 第54-81页 |
4.4.1 刁口河流路滨海区CS1~CS8断面变化情况 | 第55-65页 |
4.4.2 刁口河流路滨海区等深线变化 | 第65-81页 |
4.5 刁口河流路海岸保持动态平衡所需沙量 | 第81-84页 |
4.6 小结 | 第84-87页 |
5. 基于不等时距GM(1,1)模型的刁口河岸线演变预测 | 第87-108页 |
5.1 不等时距GM(1,1)模型 | 第87-90页 |
5.1.1 等时距GM(1,1)模型的一般形式 | 第87页 |
5.1.2 不等时距GM(1,1)模型 | 第87-90页 |
5.2 刁口河0M等深线预测分析 | 第90-107页 |
5.2.1 刁口河附近测量断面0M等深线起点距量算结果 | 第90-91页 |
5.2.2 利用不等时距的GM(1,1)模型预测2M等深线起点距变化 | 第91-107页 |
5.3 小结 | 第107-108页 |
6. 海洋动力综合作用对刁口河河口泥沙输移的影响 | 第108-122页 |
6.1 泥沙的扩散、沉积、输移的机理 | 第108-111页 |
6.1.1 泥沙扩散机理 | 第108-109页 |
6.1.2 泥沙的输移机理 | 第109-110页 |
6.1.3 泥沙的沉积机理 | 第110-111页 |
6.2 黄河口泥沙沉积、扩散、输移模式 | 第111-112页 |
6.3 波浪掀沙 | 第112-114页 |
6.4 潮流、余流输沙 | 第114-116页 |
6.5 海洋动力综合作用对刁口河河口泥沙输移的影响 | 第116-121页 |
6.5.1 中值粒径(MDφ)的分布 | 第117-118页 |
6.5.2 大于0.032MM粒径的粗颗粒含量及其分布 | 第118页 |
6.5.3 小于0.004MM粒径的细颗粒含量及其分布 | 第118-119页 |
6.5.4 CACO3含量及其分布 | 第119-120页 |
6.5.5 云母的含量及分布 | 第120-121页 |
6.6 小结 | 第121-122页 |
7. 刁口河河口海岸带防护工程与修复措施 | 第122-130页 |
7.1 刁口河海岸带防护现状 | 第122-126页 |
7.1.1 刁口河海岸防护现状 | 第122-126页 |
7.2 刁口河河口海岸防护可采取的措施 | 第126-128页 |
7.3 刁口河河口海岸蚀退研究的方向和措施 | 第128-130页 |
8. 结论与讨论 | 第130-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9页 |
导师简介 | 第139-140页 |
个人简介 | 第140-141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141-142页 |
致谢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