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态视角下广东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率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述评 | 第11-19页 |
一、生产性服务业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二、产业生态理论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三、总结与述评 | 第18-19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可能创新点 | 第21-22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1页 |
二、可能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31页 |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相关理论分析 | 第22-26页 |
一、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 | 第22-24页 |
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概念及特征 | 第24-26页 |
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 | 第26页 |
第二节 产业生态理论相关概念界定 | 第26-31页 |
一、产业生态因子 | 第27-28页 |
二、产业生态位 | 第28-29页 |
三、产业生态效率 | 第29页 |
四、生态视角的产业关系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广东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生态因子分析 | 第31-41页 |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状 | 第31-33页 |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测度 | 第33-37页 |
一、方法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33-35页 |
二、测量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第三节 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生态因子分析 | 第37-40页 |
一、生态因子的选取标准 | 第37页 |
二、一般生态因子筛选 | 第37-38页 |
三、模型设定与计量结果 | 第38-40页 |
本章小节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广东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生态位研究 | 第41-49页 |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静态生态位 | 第41-45页 |
一、指标构建及数据选取 | 第41-42页 |
二、资源生态位 | 第42-43页 |
三、市场生态位 | 第43-44页 |
四、生态位的拓展能力 | 第44-45页 |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动态生态位 | 第45-48页 |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 | 第45-46页 |
二、计算结果与生态位的动态分析 | 第46-48页 |
本章小节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广东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率评价 | 第49-60页 |
第一节 评价方法和数据说明 | 第49-53页 |
一、评价方法 | 第49-52页 |
二、指标和数据选择 | 第52-53页 |
第二节 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率评估 | 第53-55页 |
一、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效率值 | 第53-54页 |
二、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超效率排名 | 第54-55页 |
第三节 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集聚效率分析与评价 | 第55-59页 |
一、基于时间序列评价各行业集聚效率水平 | 第55-57页 |
二、基于空间序列分析集聚效率变化趋势 | 第57-59页 |
本章小节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60-66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60-62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62-64页 |
一、建立专业化人才体系 | 第62页 |
二、促进专业化和多样化分工合作 | 第62-63页 |
三、重点支持中小型生产性服务企业集聚发展 | 第63-64页 |
四、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需求结构及内部供给结构 | 第64页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表 | 第70-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