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关系论文--世界经济问题论文--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论文

后发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1-17页
        1.2.1 技术创新研究综述第11-12页
        1.2.2 产业技术创新研究综述第12-13页
        1.2.3 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综述第13-17页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第17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技术创新与产业技术创新第19-29页
    2.1 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的内涵第19-21页
        2.1.1 技术创新的内涵第19-20页
        2.1.2 技术研发的内涵第20-21页
        2.1.3 技术创新与技术研发的区别第21页
    2.2 产业的相关概念和分类第21-24页
        2.2.1 产业结构、产业技术与产业政策第22页
        2.2.2 产业的概念第22页
        2.2.3 产业的分类方法第22-24页
    2.3 产业技术创新的内涵和特点第24-26页
        2.3.1 产业技术创新相关概念第24-25页
        2.3.2 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第25-26页
    2.4 产业技术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区别与联系第26-29页
        2.4.1 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概念第26-27页
        2.4.2 产业技术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区别第27-28页
        2.4.3 产业技术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的联系第28-29页
第三章 不同类型国家的产业技术创新特点第29-39页
    3.1 产业发展现状第29-32页
        3.1.1 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第29页
        3.1.2 美国产业发展现状第29-31页
        3.1.3 我国产业发展现状第31-32页
    3.2 美国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特点第32-34页
        3.2.1 公共产品产业技术创新现状和特点第32-33页
        3.2.2 私人产品产业技术创新现状和特点第33页
        3.2.3 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现状和特点第33-34页
    3.3 我国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特点第34-37页
        3.3.1 公共产品产业技术创新现状和特点第34-35页
        3.3.2 私人产品产业技术创新现状和特点第35-36页
        3.3.3 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现状和特点第36-37页
    3.4 先发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第37-39页
第四章 后发国家和地区产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第39-58页
    4.1 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相关概念第39-40页
        4.1.1 模式的概念及特点第39页
        4.1.2 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概念及特点第39-40页
        4.1.3 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分类第40页
    4.2 产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0-43页
        4.2.1 产业内部因素第40-41页
        4.2.2 产业外部因素第41-42页
        4.2.3 技术自身的特点第42-43页
    4.3 后发国家和地区公共产品产业技术创新的模式第43-49页
        4.3.1 后发国家公共产品产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第43-46页
        4.3.2 案例一:我国高铁产业的技术创新历程第46-48页
        4.3.3 案例二:我国航天事业的自主创新历程第48-49页
    4.4 后发国家和地区私人产品产业技术创新的模式第49-53页
        4.4.1 后发国家私人产品产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第49-51页
        4.4.2 案例分析:我国家电产业的发展第51-53页
    4.5 后发国家和地区新兴产业产业技术创新的模式第53-58页
        4.5.1 后发国家新兴产业产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第53-55页
        4.5.2 案例分析:江苏光伏产业第55-58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58-60页
    5.1 总结第58-59页
    5.2 展望第59-60页
致谢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3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硏项目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uzziness Based Instance Selection for Supervised and Semi-Supervised Learning
下一篇:CPAM联合电化学法对印染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