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傈僳族服饰艺术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1页 |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价值 | 第11-13页 |
1.1.1 论文选题 | 第11-12页 |
1.1.2 研究价值 | 第12-13页 |
1.2 选题研究的概念界定与调研范围 | 第13-15页 |
1.2.1 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2.2 调研范围 | 第14-15页 |
1.3 论文选题的相关研究状况 | 第15-23页 |
1.3.1 傈僳族族源研究状况 | 第15-16页 |
1.3.2 傈僳族民族迁徙研究状况 | 第16-17页 |
1.3.3 傈僳族社会发展研究状况 | 第17-18页 |
1.3.4 傈僳族民族文化研究状况 | 第18-22页 |
1.3.5 傈僳族民族服饰研究状况 | 第22-23页 |
1.4 论文的主体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23-28页 |
1.4.1 论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3-24页 |
1.4.2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1.5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28-31页 |
1.5.1 论文研究的重点 | 第28-29页 |
1.5.2 论文研究的难点 | 第29页 |
1.5.3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怒江州傈僳族社会文化概况 | 第31-45页 |
2.1 怒江州概况 | 第31-34页 |
2.1.1 怒江州自然地理 | 第31-32页 |
2.1.2 怒江州历史沿革 | 第32页 |
2.1.3 怒江州民族分布 | 第32-33页 |
2.1.4 怒江州经济发展 | 第33-34页 |
2.2 傈僳族社会文化概况 | 第34-45页 |
2.2.1 傈僳族生活方式 | 第34-36页 |
2.2.2 傈僳族民风民俗 | 第36-40页 |
2.2.3 傈僳族文化艺术 | 第40-42页 |
2.2.4 傈僳族宗教信仰 | 第42-45页 |
第三章 怒江州傈僳族服饰田野调查 | 第45-101页 |
3.1 兰坪县傈僳族服饰调研 | 第45-65页 |
3.1.1 兰坪县金顶镇官坪村调研 | 第45-49页 |
3.1.2 兰坪县通甸镇下甸村调研 | 第49-54页 |
3.1.3 兰坪县河西乡仁兴村调研 | 第54-58页 |
3.1.4 兰坪县营盘镇拉古村调研 | 第58-61页 |
3.1.5 兰坪县兔峨乡腊马登村调研 | 第61-65页 |
3.2 贡山县傈僳族服饰调研 | 第65-71页 |
3.2.1 贡山县捧当乡闪当村调研 | 第65-68页 |
3.2.2 贡山县普拉底乡其达村调研 | 第68-71页 |
3.3 福贡县傈僳族服饰调研 | 第71-89页 |
3.3.1 福贡县马吉乡木加甲村调研 | 第71-74页 |
3.3.2 福贡县石月亮乡利沙底村调研 | 第74-77页 |
3.3.3 福贡县鹿马登乡麻甲底村调研 | 第77-79页 |
3.3.4 福贡县鹿马登乡赤恒底村调研 | 第79-85页 |
3.3.5 福贡县子里甲乡普白村调研 | 第85-89页 |
3.4 泸水县傈僳族服饰调研 | 第89-101页 |
3.4.1 泸水县古登乡念坪村调研 | 第89-92页 |
3.4.2 泸水县称杆乡自把村调研 | 第92-94页 |
3.4.3 泸水县鲁掌镇鲁掌村调研 | 第94-96页 |
3.4.4 泸水县片马镇下片马村调研 | 第96-97页 |
3.4.5 泸水县上江乡丙贡村调研 | 第97-101页 |
第四章 傈僳族服饰类型及制作工艺 | 第101-121页 |
4.1 怒江州傈僳族服饰类型研究 | 第101-110页 |
4.1.1 怒江州傈僳族服饰调研样本统计表及分析 | 第101-106页 |
4.1.2 怒江州服饰类型总结 | 第106-108页 |
4.1.3 傈僳族服饰类型的地域分析 | 第108-110页 |
4.2 怒江州傈僳族服饰图样及款式结构图 | 第110-115页 |
4.2.1 泸水类型傈僳族服饰图样及款式结构图 | 第110-112页 |
4.2.2 兰坪类型傈僳族服饰图样及款式结构图 | 第112页 |
4.2.3 福贡类型傈僳族服饰图样及款式图 | 第112-114页 |
4.2.4 怒江州傈僳族男子服饰图样及款式图 | 第114-115页 |
4.3 傈僳族服饰制作工艺 | 第115-118页 |
4.3.1 手工麻布的织制 | 第115-116页 |
4.3.2 欧勒帽制作工艺 | 第116-117页 |
4.3.3 响布鲁制作工艺 | 第117-118页 |
4.4 傈僳族服饰制作流程 | 第118-121页 |
第五章 傈僳族服饰艺术文化内涵 | 第121-139页 |
5.1 傈僳族服饰的艺术内涵 | 第121-126页 |
5.1.1 古朴的美感 | 第121-123页 |
5.1.2 意味的图案 | 第123-124页 |
5.1.3 碰撞的色彩 | 第124-125页 |
5.1.4 多样的饰物 | 第125-126页 |
5.2 傈僳族服饰的审美情趣 | 第126-131页 |
5.2.1 自然环境下悦己情怀 | 第126-127页 |
5.2.2 生产方式的朴素审美 | 第127-128页 |
5.2.3 时代发展的阶段审美 | 第128-130页 |
5.2.4 舞台文化的推动力量 | 第130-131页 |
5.3 傈僳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 第131-134页 |
5.3.1 崇尚自然生命 | 第131页 |
5.3.2 传统宗族文化 | 第131-132页 |
5.3.3 体现生活状况 | 第132-133页 |
5.3.4 民族身份辨识 | 第133-134页 |
5.4 傈僳族服饰的文化价值 | 第134-139页 |
5.4.1 美学价值 | 第134-136页 |
5.4.2 文化传承价值 | 第136页 |
5.4.3 舞台价值 | 第136-137页 |
5.4.4 学术研究价值 | 第137-139页 |
第六章 傈僳族服饰的发展 | 第139-153页 |
6.1 傈僳族服饰发展趋势 | 第139-144页 |
6.1.1 服饰节日化 | 第141页 |
6.1.2 服饰市场化 | 第141-142页 |
6.1.3 服饰现代化 | 第142-143页 |
6.1.4 服饰老龄化 | 第143页 |
6.1.5 服饰特殊化 | 第143-144页 |
6.2 傈僳族服饰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 第144-148页 |
6.2.1 傈僳族服饰发展面临的机遇 | 第144-146页 |
6.2.2 傈僳族服饰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146-148页 |
6.3 傈僳族服饰合理化发展的规划策略 | 第148-15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53-157页 |
致谢 | 第157-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3页 |
附录A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分布图 | 第163-165页 |
附录B 研究生期间各项成果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