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认知研究及其计算机实现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的技术背景 | 第11-14页 |
| 1.2.1 自然语言处理 | 第11-12页 |
| 1.2.2 中文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难点 | 第12页 |
| 1.2.3 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 1.2.4 中文的自然语言处理 | 第13-14页 |
| 1.3 对联生成系统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4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第2章 对联的认知研究 | 第17-32页 |
| 2.1 中文的对称性 | 第17-19页 |
| 2.2 中文的不对称 | 第19页 |
| 2.3 对联的简介与分类 | 第19-20页 |
| 2.4 陈寅恪阐述对对联的意义 | 第20-22页 |
| 2.5 认知语言学 | 第22-25页 |
| 2.5.1 认知语言学的介绍 | 第22页 |
| 2.5.2 概念合成理论 | 第22-25页 |
| 2.6 对联的认知过程分析 | 第25-29页 |
| 2.7 对联的规律 | 第29-30页 |
| 2.8 对联生成系统的比较和面临的问题 | 第30-31页 |
| 2.9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3章 语料库的设计及实现 | 第32-37页 |
| 3.1 语料库的研究 | 第32-33页 |
| 3.2 《笠翁对韵》的语料库建构 | 第33-36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4章 对联自动生成实现 | 第37-49页 |
| 4.1 什么是中文分词 | 第37页 |
| 4.2 中文分词方法的分类 | 第37-40页 |
| 4.2.1 基于统计的分词方法 | 第37-38页 |
| 4.2.2 基于理解的分词方法 | 第38页 |
| 4.2.3 基于字符串匹配分词方法 | 第38页 |
| 4.2.4 三种分词方法的比较 | 第38-39页 |
| 4.2.5 中文分词的难点 | 第39-40页 |
| 4.3 正向最大匹配分词方法 | 第40-41页 |
| 4.4 系统设计及实现 | 第41-47页 |
| 4.5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49-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