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电子数字计算机(不连续作用电子计算机)论文--运算器和控制器(CPU)论文

可重构处理器编译系统中循环优化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5页
        1.1.1 可重构计算第11-12页
        1.1.2 可重构处理器编译技术第12页
        1.1.3 可重构处理器上的循环优化的重要性第12-14页
        1.1.4 可重构处理器上的循环优化的挑战第14-15页
    1.2 本论文的研究范围第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5-20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3 可重构处理器上循环优化的趋势第19-20页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第20-21页
第2章 可重构处理器硬件特征分析及典型映射方法第21-33页
    2.1 可重构处理器硬件特征第21-28页
        2.1.1 数据访存机制第22-23页
        2.1.2 PE互连机制第23-25页
        2.1.3 配置机制第25-27页
        2.1.4 总结第27-28页
    2.2 典型映射方式第28-32页
        2.2.1 空间映射与时域映射第28-31页
        2.2.2 可重构处理器编译流程第31-32页
    2.3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循环优化理论第33-43页
    3.1 数学超平面和多面体第33-34页
    3.2 多面体模型第34-40页
        3.2.1 迭代域第34-35页
        3.2.2 访存函数第35-36页
        3.2.3 依赖多面体第36-39页
        3.2.4 仿射变换第39-40页
    3.3 软件流水第40-42页
    3.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4章 基于多面体模型的循环空间映射方法第43-69页
    4.1 本章引论第43-44页
    4.2 可重构处理器性能评估模型第44-46页
    4.3 循环空间映射优化问题建立第46-60页
        4.3.1 基本思路第47-48页
        4.3.2 二维嵌套循环的性能模型第48-58页
        4.3.3 多维嵌套循环空间映射优化问题建立第58-60页
    4.4 问题求解与方法流程第60-63页
        4.4.1 求解思路第60-62页
        4.4.2 方法流程第62-63页
    4.5 实验与分析第63-68页
        4.5.1 实验设置第63-64页
        4.5.2 总体性能比较第64-67页
        4.5.3 编译时间第67-68页
    4.6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5章 基于迭代级仿射变换的软件流水方法第69-93页
    5.1 本章引论第69-70页
    5.2 研究动机第70-73页
        5.2.1 PE利用率的提升第71-72页
        5.2.2 存储器访存代价的降低第72-73页
    5.3 循环时域映射优化问题建立第73-80页
        5.3.1 基本思路第73-75页
        5.3.2 循环时域映射优化问题建立第75-80页
    5.4 问题求解与方法流程第80-83页
        5.4.1 NLET?序列生成第81页
        5.4.2 整体流程第81-83页
    5.5 实验与分析第83-91页
        5.5.1 实验设置第83-85页
        5.5.2 实例展示第85-87页
        5.5.3 总体执行时间的比较第87-88页
        5.5.4 PE利用率比较第88-89页
        5.5.5 存储访存代价比较第89-90页
        5.5.6 不同阵列规模的影响第90-91页
        5.5.7 编译时间第91页
    5.6 本章小结第91-93页
第6章 基于算子级仿射变换的循环流水方法第93-106页
    6.1 本章引论第93-94页
    6.2 研究动机第94-95页
    6.3 问题建模第95-100页
        6.3.1 算子级仿射变换和循环软件流水第95-96页
        6.3.2 总体执行时间建模第96-100页
    6.4 问题求解第100-102页
    6.5 实验与分析第102-105页
        6.5.1 实验设置第102-103页
        6.5.2 TECK有效性验证第103页
        6.5.3 性能提升第103-104页
        6.5.4 存储访问代价对比第104-105页
        6.5.5 编译时间对比第105页
    6.6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06-109页
    7.1 论文工作总结第106-108页
    7.2 未来工作展望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7页
致谢第117-119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19-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交通冲突理论的信号交叉口安全评价技术
下一篇:连续交通流状态的离散特性分析与短时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