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5-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1 绪论 | 第14-32页 |
| 1.1 光通信技术的背景与现状 | 第14-17页 |
| 1.2 集成光学芯片的发展 | 第17-25页 |
| 1.2.1 基于DWDM的骨干网 | 第17-19页 |
| 1.2.2 基于无源光网络的接入网 | 第19-21页 |
| 1.2.3 高速的数据中心网 | 第21-23页 |
| 1.2.4 集成光学芯片的材料 | 第23-25页 |
| 1.3 硅光子学 | 第25-28页 |
|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28-32页 |
| 2 硅纳米线波导 | 第32-56页 |
| 2.1 光波导的基础理论 | 第32-35页 |
| 2.2 硅纳米线波导的基本特性 | 第35-40页 |
| 2.3 硅纳米线波导的制作工艺 | 第40-44页 |
| 2.4 硅纳米线波导的测试表征 | 第44-54页 |
| 2.4.1 垂直耦合基础理论 | 第45-47页 |
| 2.4.2 垂直耦合测试方法 | 第47-50页 |
| 2.4.3 耦合效率与波导损耗 | 第50-54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3 基于硅纳米线波导的无源器件 | 第56-86页 |
| 3.1 3 dB功率分束器 | 第56-65页 |
| 3.1.1 基于Y分支的3dB功率分束器 | 第56-58页 |
| 3.1.2 基于MMI的3dB功率分束器 | 第58-62页 |
| 3.1.3 基于DC的3dB功率分束器 | 第62-65页 |
| 3.2 微反射镜 | 第65-72页 |
| 3.2.1 Bragg-Grating反射镜 | 第66-67页 |
| 3.2.2 Sagnac反射环 | 第67-68页 |
| 3.2.3 微反射镜的测试表征 | 第68-72页 |
| 3.3 偏振调控器 | 第72-77页 |
| 3.3.1 偏振分束器 | 第72-74页 |
| 3.3.2 改进型的偏振分束器 | 第74-76页 |
| 3.3.3 偏振旋转器 | 第76-77页 |
| 3.4 波分(解)复用器——阵列波导光栅 | 第77-84页 |
| 3.4.1 对称式AWG | 第79-83页 |
| 3.4.2 反射式AWG | 第83-84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 4 基于马赫曾德干涉结构的热光器件 | 第86-108页 |
| 4.1 马赫曾德干涉的基本特性 | 第86-89页 |
| 4.2 基于硅纳米线波导的热光调谐结构设计 | 第89-95页 |
| 4.3 基于反射式MZI的热光可调光衰减器 | 第95-100页 |
| 4.4 基于弯曲DC的Mach-Zehnder宽带光开关 | 第100-106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 5 基于AWG的功能集成器件 | 第108-128页 |
| 5.1 密集波分(解)复用器 | 第108-113页 |
| 5.1.1 双向AWG结构与梳状滤波器的设计 | 第109-111页 |
| 5.1.2 器件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111-113页 |
| 5.2 双偏振——波长混合(解)复用器 | 第113-117页 |
| 5.3 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 | 第117-126页 |
| 5.3.1 采用两个全同AWG的8通道ROADM | 第119-124页 |
| 5.3.2 采用单个双向传输AWG的8通道ROADM | 第124-126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28-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2-148页 |
| 作者简介 | 第148页 |
|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8-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