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港区疏浚吹填软粘土排水预压加固效果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8-1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1.2 吹填淤泥土特征 | 第8-9页 |
1.3 堆载预压和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理论及研究状况 | 第9-11页 |
1.3.1 堆载预压理论及研究状况 | 第9页 |
1.3.2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理论及研究状况 | 第9-11页 |
2 概述 | 第11-19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1-13页 |
2.1.1 工程地点 | 第11-12页 |
2.1.2 工程规模 | 第12页 |
2.1.3 项目建设内容 | 第12-13页 |
2.2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3-19页 |
2.2.1 气象 | 第13-14页 |
2.2.2 水文 | 第14-16页 |
2.2.3 地形、地貌 | 第16页 |
2.2.4 工程泥沙 | 第16页 |
2.2.5 工程地质 | 第16-18页 |
2.2.6 地震 | 第18-19页 |
3 排水固结软基处理 | 第19-38页 |
3.1 软基处理分块 | 第19页 |
3.2 排水固结软基处理区域软土性质 | 第19-20页 |
3.2.1 S1、S2区软土情况 | 第20页 |
3.2.2 W区软土情况 | 第20页 |
3.3 设计内容与施工工艺流程 | 第20-25页 |
3.3.1 设计内容 | 第20页 |
3.3.2 施工工艺流程 | 第20-23页 |
3.3.3 总体施工顺序 | 第23-25页 |
3.4 主要施工方法 | 第25-38页 |
3.4.1 SY1试验区主要施工方法 | 第25-27页 |
3.4.2 SY2试验区主要施工方法 | 第27-28页 |
3.4.3 S1、S2区主要施工方法 | 第28-30页 |
3.4.4 W区主要施工方法 | 第30-38页 |
4 地基加固效果研究 | 第38-61页 |
4.1 监测和检测平面布置 | 第38-42页 |
4.1.1 试验区 | 第38-39页 |
4.1.2 堆载预压区 | 第39-40页 |
4.1.3 W区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区 | 第40-42页 |
4.2 监测目的 | 第42页 |
4.3 监测和检测方法 | 第42-47页 |
4.3.1 表层沉降监测 | 第42-43页 |
4.3.2 孔隙水压力监测 | 第43页 |
4.3.3 分层沉降监测 | 第43-44页 |
4.3.4 水位监测 | 第44页 |
4.3.5 深层侧向位移监测 | 第44-45页 |
4.3.6 膜下真空度观测 | 第45页 |
4.3.7 边桩监测 | 第45页 |
4.3.8 加固后十字板剪切试验 | 第45-46页 |
4.3.9 加固后钻孔取土 | 第46页 |
4.3.10 监测控制指标 | 第46-47页 |
4.4 监测和检测数据分析 | 第47-51页 |
4.4.1 孔隙水压力分析 | 第47页 |
4.4.2 地表沉降分析 | 第47页 |
4.4.3 分层沉降分析 | 第47-48页 |
4.4.4 现场十字板强度分析 | 第48-49页 |
4.4.5 固结度分析 | 第49-51页 |
4.5 地基加固效果研究 | 第51-61页 |
4.5.1 加载时间、沉降量和固结度等情况 | 第51-52页 |
4.5.2 各区块卸载后标高对比 | 第52-53页 |
4.5.3 各区块卸载后沉降量对比 | 第53-54页 |
4.5.4 各区块卸载后十字板检测结果对比 | 第54页 |
4.5.5 各区块卸载后钻孔取土土样试验结果对比 | 第54-56页 |
4.5.6 新旧吹填区沉降差异原因分析 | 第56-57页 |
4.5.7 W区沉降过大原因分析 | 第57-59页 |
4.5.8 工后沉降过大原因分析 | 第59-61页 |
5 建议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