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 第7-9页 |
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5页 |
§1.1 研究区概况 | 第18-19页 |
§1.2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1.2.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2.2 选题意义 | 第19-2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0-32页 |
1.3.1 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1.3.2 研究区晚古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及铁铜多金属成矿 | 第24-31页 |
1.3.3 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1.4 选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32-33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32页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1.5 论文实际工作量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35-50页 |
§2.1 区域构造格架 | 第35-36页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36-46页 |
2.2.1 区域地层 | 第36-43页 |
2.2.2 区域构造 | 第43-45页 |
2.2.3 区域岩浆作用 | 第45-46页 |
2.2.4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 第46页 |
§2.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46-48页 |
§2.4 区域矿产 | 第48-50页 |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第50-66页 |
§3.1 阔库确科矽卡岩型铁铜矿床 | 第50-59页 |
3.1.1 成矿地质条件 | 第50-51页 |
3.1.2 矿体地质特征 | 第51-54页 |
3.1.3 矿石特征和蚀变带 | 第54-59页 |
§3.2 哈勒尕提矽卡岩型铁铜矿床 | 第59-66页 |
3.2.1 成矿地质条件 | 第59-61页 |
3.2.2 矿体地质特征 | 第61-62页 |
3.2.3 矿石和蚀变带 | 第62-66页 |
第四章 花岗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 第66-103页 |
§4.1 花岗岩地质特征 | 第66-73页 |
4.1.1 野外地质特征 | 第66-70页 |
4.1.2 岩石类型及岩相学 | 第70-72页 |
4.1.3 研究样品采集 | 第72-73页 |
§4.2 样品分析方法 | 第73-75页 |
4.2.1 锆石LA-ICP-MS U-Pb定年及Hf同位素 | 第73-74页 |
4.2.2 全岩地球化学测试 | 第74-75页 |
§4.3 晚泥盆世花岗岩 | 第75-91页 |
4.3.1 锆石U-Pb年代学 | 第75-79页 |
4.3.2 全岩地球化学 | 第79-84页 |
4.3.3 锆石Lu-Hf同位素 | 第84-87页 |
4.3.4 岩石成因 | 第87-91页 |
§4.4 晚石炭世花岗岩 | 第91-103页 |
4.4.1 锆石U-Pb年代学 | 第91-96页 |
4.4.2 全岩地球化学 | 第96-98页 |
4.4.3 锆石Lu-Hf同位素 | 第98-101页 |
4.4.4 岩石成因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岩浆作用与多金属成矿 | 第103-126页 |
§5.1 成岩成矿年代学格架 | 第103-109页 |
5.1.1 成岩年代学 | 第103-107页 |
5.1.2 成矿年代学 | 第107-109页 |
§5.2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 第109-114页 |
§5.3 控矿因素与找矿方向 | 第114-126页 |
5.3.1 多金属成矿系统 | 第114-116页 |
5.3.2 控矿因素与找矿方向 | 第116-126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6-129页 |
§6.1 主要结论及认识 | 第126-127页 |
§6.2 创新点 | 第127-128页 |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