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13-15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2 樟树叶乙醇水溶液提取工艺研究及其成分分析 | 第16-26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16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6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6-18页 |
2.2.1 提取工艺的单因素试验 | 第16页 |
2.2.2 提取工艺的响应面优化试验 | 第16-17页 |
2.2.3 樟树叶提取率计算 | 第17页 |
2.2.4 优化工艺验证 | 第17页 |
2.2.5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 | 第17-1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18-24页 |
2.3.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8-19页 |
2.3.2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 | 第19-22页 |
2.3.3 工艺优化和验证 | 第22-23页 |
2.3.4 提取物成分分析结果 | 第23-24页 |
2.4 讨论 | 第24-25页 |
2.4.1 各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成因 | 第24页 |
2.4.2 单因素分析与响应面分析比较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樟树叶提取物对霉菌的抑制性能研究 | 第26-3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3.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26-27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3.2.1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确定 | 第28-29页 |
3.2.2 樟树叶提取物抑菌性能的测定 | 第29-32页 |
3.3 讨论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4 樟树叶提取物复配剂的抑菌性能研究 | 第34-5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4.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34-35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35-3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9页 |
4.2.1 肉桂醛最佳复配浓度的确定 | 第36-39页 |
4.2.2 碘代丙炔基氨基甲酸丁酯(IPBC)最佳复配浓度的确定 | 第39-42页 |
4.2.3 樟树叶复配试剂增益效果分析 | 第42-45页 |
4.2.4 樟树叶提取物及其复配试剂对霉菌生长周期和形态的影响 | 第45-49页 |
4.3 讨论 | 第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5 樟树叶提取物及复配剂木材防霉效果研究 | 第51-6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4页 |
5.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51-52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52-54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4-66页 |
5.2.1 处理材试件吸药量 | 第54-55页 |
5.2.2 处理材对桔青霉的防治效力 | 第55-57页 |
5.2.3 处理材对绿木霉的防治效力 | 第57-60页 |
5.2.4 处理材对黑曲霉的防治效力 | 第60-63页 |
5.2.5 处理材对混合菌的防治效力 | 第63-6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