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主题”教育科学化的策略研究--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1页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0-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4页
    1.2 研究现状第14-18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3 研究综述第18页
    1.3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8-19页
        1.3.1 研究方法第18页
        1.3.2 技术路线第18-19页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和难点第19-21页
        1.4.1 创新之处第19-20页
        1.4.2 研究的难点及不足第20-21页
2 大学生主题教育科学化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21-32页
    2.1 大学生主题教育科学化的概念界定第21-27页
        2.1.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及内涵第21-23页
        2.1.2 大学生主题教育的概念及内涵第23-25页
        2.1.3 大学生主题教育科学化的概念及内涵第25-27页
    2.2 大学生主题教育科学化的理论基础第27-31页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第27-28页
        2.2.2 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思想第28-29页
        2.2.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相关理论第29-30页
        2.2.4 工作科学化的相关理论第30-31页
    2.3 本章小结第31-32页
3 大学生主题教育科学化的考量第32-41页
    3.1 主题教育科学化的理论考量第32-35页
        3.1.1 主题教育必须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第32-33页
        3.1.2 主题教育必须要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第33-34页
        3.1.3 主题教育必须要体现继承传统与与时俱进相一致第34-35页
    3.2 主题教育科学化的现实考量第35-40页
        3.2.1 主题选取科学化第35-36页
        3.2.2 组织领导科学化第36页
        3.2.3 运行机制科学化第36-38页
        3.2.4 激励保障科学化第38-39页
        3.2.5 评估反馈科学化第39-40页
    3.3 本章小结第40-41页
4 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实证分析——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第41-53页
    4.1 东北林业大学主题教育推进式教育具有鲜明的代表性第41-42页
        4.1.1 主题推进式教育成果斐然具有鲜明的代表性第41页
        4.1.2 主题推进式教育已形成全面有力的辐射效应第41-42页
    4.2 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实施与效果第42-50页
        4.2.1 主题教育实施的现状概述第42-44页
        4.2.2 主题教育取得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第44-50页
    4.3 大学生主题教育科学化的时代要求第50-52页
        4.3.1 教育理念要具有超前性第50页
        4.3.2 教育主题要具有时代性第50-51页
        4.3.3 教育组织要体现主体性第51页
        4.3.4 教育手段要体现多样性第51-52页
        4.3.5 教育效果要具有写实性第52页
    4.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5 大学生主题教育科学化的实现策略第53-67页
    5.1 树立科学的“立德树人”主题教育理念第53-55页
        5.1.1 科学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要求教育以德为先第53-54页
        5.1.2 科学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要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第54页
        5.1.3 科学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第54-55页
        5.1.4 科学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要求教育工作“爱无差等”第55页
    5.2 构建与时俱进的科学教育主题体系第55-58页
        5.2.1 构建以践行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价值观念教育体系第56页
        5.2.2 构建以实现“中国梦”为主题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第56-57页
        5.2.3 构建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族精神教育体系第57-58页
        5.2.4 构建以弘扬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科学发展教育体系第58页
    5.3 建立科学的主题教育师生关系第58-61页
        5.3.1 建立传道授业解惑以教师为主体机制第59页
        5.3.2 建立学习实践传播以学生为主体机制第59-60页
        5.3.3 建立师生互动彼此促进的双主体机制第60-61页
    5.4 构建科学的“网络信息”主题教育平台第61-64页
        5.4.1 建立善用善治网络机制第61-62页
        5.4.2 建立网络信息教育平台第62-63页
        5.4.3 建立自媒体教育引导机制第63-64页
    5.5 建立科学的主题教育评估绩效机制第64-66页
        5.5.1 建立学生参与主题教育写实机制第64页
        5.5.2 建立学生参与主题教育效用机制第64-65页
        5.5.3 建立学生参与主题教育后反馈机制第65-66页
        5.5.4 建立教师参与主题教育绩效评价机制第66页
    5.6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结论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1页
附录第71-7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光斑激光雷达森林回波模拟和森林参数反演
下一篇: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