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3 研究综述 | 第18页 |
1.3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和难点 | 第19-21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1.4.2 研究的难点及不足 | 第20-21页 |
2 大学生主题教育科学化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1-32页 |
2.1 大学生主题教育科学化的概念界定 | 第21-27页 |
2.1.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及内涵 | 第21-23页 |
2.1.2 大学生主题教育的概念及内涵 | 第23-25页 |
2.1.3 大学生主题教育科学化的概念及内涵 | 第25-27页 |
2.2 大学生主题教育科学化的理论基础 | 第27-31页 |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 第27-28页 |
2.2.2 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思想 | 第28-29页 |
2.2.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相关理论 | 第29-30页 |
2.2.4 工作科学化的相关理论 | 第30-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大学生主题教育科学化的考量 | 第32-41页 |
3.1 主题教育科学化的理论考量 | 第32-35页 |
3.1.1 主题教育必须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 第32-33页 |
3.1.2 主题教育必须要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 | 第33-34页 |
3.1.3 主题教育必须要体现继承传统与与时俱进相一致 | 第34-35页 |
3.2 主题教育科学化的现实考量 | 第35-40页 |
3.2.1 主题选取科学化 | 第35-36页 |
3.2.2 组织领导科学化 | 第36页 |
3.2.3 运行机制科学化 | 第36-38页 |
3.2.4 激励保障科学化 | 第38-39页 |
3.2.5 评估反馈科学化 | 第39-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实证分析——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 | 第41-53页 |
4.1 东北林业大学主题教育推进式教育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 第41-42页 |
4.1.1 主题推进式教育成果斐然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 第41页 |
4.1.2 主题推进式教育已形成全面有力的辐射效应 | 第41-42页 |
4.2 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实施与效果 | 第42-50页 |
4.2.1 主题教育实施的现状概述 | 第42-44页 |
4.2.2 主题教育取得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 第44-50页 |
4.3 大学生主题教育科学化的时代要求 | 第50-52页 |
4.3.1 教育理念要具有超前性 | 第50页 |
4.3.2 教育主题要具有时代性 | 第50-51页 |
4.3.3 教育组织要体现主体性 | 第51页 |
4.3.4 教育手段要体现多样性 | 第51-52页 |
4.3.5 教育效果要具有写实性 | 第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 大学生主题教育科学化的实现策略 | 第53-67页 |
5.1 树立科学的“立德树人”主题教育理念 | 第53-55页 |
5.1.1 科学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要求教育以德为先 | 第53-54页 |
5.1.2 科学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要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 第54页 |
5.1.3 科学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 第54-55页 |
5.1.4 科学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要求教育工作“爱无差等” | 第55页 |
5.2 构建与时俱进的科学教育主题体系 | 第55-58页 |
5.2.1 构建以践行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价值观念教育体系 | 第56页 |
5.2.2 构建以实现“中国梦”为主题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 | 第56-57页 |
5.2.3 构建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族精神教育体系 | 第57-58页 |
5.2.4 构建以弘扬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科学发展教育体系 | 第58页 |
5.3 建立科学的主题教育师生关系 | 第58-61页 |
5.3.1 建立传道授业解惑以教师为主体机制 | 第59页 |
5.3.2 建立学习实践传播以学生为主体机制 | 第59-60页 |
5.3.3 建立师生互动彼此促进的双主体机制 | 第60-61页 |
5.4 构建科学的“网络信息”主题教育平台 | 第61-64页 |
5.4.1 建立善用善治网络机制 | 第61-62页 |
5.4.2 建立网络信息教育平台 | 第62-63页 |
5.4.3 建立自媒体教育引导机制 | 第63-64页 |
5.5 建立科学的主题教育评估绩效机制 | 第64-66页 |
5.5.1 建立学生参与主题教育写实机制 | 第64页 |
5.5.2 建立学生参与主题教育效用机制 | 第64-65页 |
5.5.3 建立学生参与主题教育后反馈机制 | 第65-66页 |
5.5.4 建立教师参与主题教育绩效评价机制 | 第6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 | 第71-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