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16页 |
ABSTRACT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33页 |
1.1 引言 | 第19页 |
1.2 Pickering气-液体系为模板制备微胶囊 | 第19-22页 |
1.2.1 Pickering气-液体系 | 第20-21页 |
1.2.2 Pickering气-液体系的催化 | 第21页 |
1.2.3 Pickering气-液体系微胶囊的制备 | 第21-22页 |
1.3 Pickering液-液体系为模板制备微胶囊 | 第22-25页 |
1.3.1 Pickering液-液体系 | 第22-23页 |
1.3.2 Pickering液-液体系催化 | 第23-24页 |
1.3.3 Pickering液-液体系微胶囊的制备 | 第24-25页 |
1.4 离子液生物催化 | 第25-30页 |
1.4.1 酶的结构 | 第25-26页 |
1.4.2 酶的固定化 | 第26页 |
1.4.3 离子液生物催化 | 第26-30页 |
1.4.3.1 离子液 | 第26-27页 |
1.4.3.2 离子液的结构 | 第27-28页 |
1.4.3.3 离子液作为溶剂的特性 | 第28页 |
1.4.3.4 离子液酶催化 | 第28-29页 |
1.4.3.5 离子液的连续化反应 | 第29-30页 |
1.5 立题依据 | 第30-33页 |
第二章 浓硫酸微胶囊的制备 | 第33-45页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4-35页 |
2.2.1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2.2.2 主要仪器 | 第34-35页 |
2.3 浓硫酸核微胶囊的制备 | 第35-36页 |
2.3.1 SN-F的制备 | 第35页 |
2.3.2“干浓硫酸”的制备 | 第35页 |
2.3.3 接触角测定方法 | 第35页 |
2.3.4 浓硫酸核微胶囊的制备 | 第35-36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6-44页 |
2.4.1 SN-F制备及表征 | 第36-39页 |
2.4.1.1 SN-F制备 | 第36页 |
2.4.1.2 SN-F透射电镜及N2吸附结构表征 | 第36-37页 |
2.4.1.3 SN-F表面组成分析 | 第37-38页 |
2.4.1.4 SN-F表面润湿性 | 第38-39页 |
2.4.2 SN-F用量对形成“干浓硫酸”的影响 | 第39-41页 |
2.4.3“干浓硫酸”的性质 | 第41-42页 |
2.4.4 浓硫酸微胶囊的制备探索 | 第42-44页 |
2.5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离子液核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 | 第45-63页 |
3.1 引言 | 第45-46页 |
3.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46-47页 |
3.2.1 主要试剂 | 第46页 |
3.2.2 主要仪器 | 第46-47页 |
3.3 离子液核微胶囊的制备 | 第47-49页 |
3.3.1 界面活性二氧化硅球的制备 | 第47页 |
3.3.2 [Bmim][PF6]-[Bmim][BF4]-H2O混合体系 | 第47-48页 |
3.3.3 离子液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 第48页 |
3.3.4 离子液核微胶囊的制备 | 第48页 |
3.3.5 离子液核微胶囊大小调控 | 第48页 |
3.3.6 离子液核微胶囊渗透性调控 | 第48页 |
3.3.7 FITC-离子液核微胶囊的制备 | 第48页 |
3.3.8 离子液的洗脱 | 第48页 |
3.3.9 离子液微胶囊渗透性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3.4 表征方法 | 第49-50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50-61页 |
3.5.1 改性二氧化硅的表征 | 第50-52页 |
3.5.1.1 SN-DCDMS的形貌与结构 | 第50-51页 |
3.5.1.2 SN-DCDMS的组成 | 第51页 |
3.5.1.3 SN-DCDMS的表面润湿性 | 第51-52页 |
3.5.2 离子液Pickering乳液 | 第52-53页 |
3.5.3 离子液核微胶囊的形貌及结构 | 第53-55页 |
3.5.3.1 SEM表征 | 第53-54页 |
3.5.3.3 氮气吸附-脱附曲线表征 | 第54-55页 |
3.5.3.4 元素分布成像(Element mapping) | 第55页 |
3.5.4 离子液核微胶囊的调控 | 第55页 |
3.5.4.1 大小的调控 | 第55页 |
3.5.5 离子液核微胶囊的性能 | 第55-61页 |
3.5.5.1 渗透性表征 | 第55-58页 |
3.5.5.2 机械强度表征 | 第58-60页 |
3.5.5.3 耐极性溶剂表征 | 第60-61页 |
3.6 小结 | 第61-63页 |
第四章 离子液核微胶囊的酶催化 | 第63-75页 |
4.1 引言 | 第63-6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4-65页 |
4.2.1 主要试剂 | 第64页 |
4.2.2 主要仪器 | 第64-65页 |
4.3 实验过程 | 第65-66页 |
4.3.1 CALB-离子液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 第65页 |
4.3.2 CALB-离子液核微胶囊的制备 | 第65页 |
4.3.3 分析条件 | 第65-66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6-73页 |
4.4.1 CALB-离子液核微胶囊在连续流动体系中的反应及计算公式 | 第66页 |
4.4.2 CALB-离子液核微胶囊尺寸对连续流动酶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66-67页 |
4.4.3 CALB-离子液核微胶囊壁厚对连续流动酶催化的影响 | 第67-68页 |
4.4.4 CALB-离子液核微胶囊连续流动体系动力学常数的测定 | 第68-70页 |
4.4.5 酶负载量对CALB-离子液核微胶囊对连续流动酶催化的影响 | 第70-71页 |
4.4.6 CALB-离子液核微胶囊连续流动体系对催化高浓度底物的稳定性 | 第71-73页 |
4.5 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5.1 工作总结 | 第75-76页 |
5.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