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1-17页 |
1 重组工程 | 第11-12页 |
1.1 重组工程概述 | 第11页 |
1.2 同源重组 | 第11页 |
1.3 重组工程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2 基于重组工程的负筛选标记 | 第12-14页 |
2.1 负筛选标记的概述 | 第12-13页 |
2.2 ccdB基因 | 第13-14页 |
3 神经氨酸 | 第14-17页 |
3.1 N-乙酰-D-神经氨酸的合成 | 第14-15页 |
3.2 与Neu5Ac合成相关的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新型重组工程负筛选标记的建立 | 第17-43页 |
第一节 基于重组工程中诱导型ccdB基因菌株的构建 | 第18-26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18-19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9-23页 |
1.3 实验结果 | 第23-26页 |
1.4 讨论 | 第26页 |
第二节 基于重组工程中诱导型ccdB基因负筛选标记的建立 | 第26-37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6-29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1.3 实验结果 | 第31-36页 |
1.4 讨论 | 第36-37页 |
第三节 诱导型ccdB基因作为负筛选标记的局限性 | 第37-43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1.3 实验结果 | 第40-41页 |
1.4 讨论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利用负筛选标记构建表达重组酶的菌株 | 第43-53页 |
第一节 系列含ccdB基因的克隆载体的构建 | 第43-48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43-45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45页 |
1.3 实验结果 | 第45-47页 |
1.4 讨论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利用负筛选标记构建表达重组酶的菌株 | 第48-53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1.3 实验结果 | 第51-52页 |
1.4 讨论 | 第52-53页 |
第四章 N-乙酰-D-神经氨酸酶催化菌株的优化 | 第53-68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54-58页 |
1.1.1 所用菌株以及质粒 | 第54-56页 |
1.1.2 引物合成及测序 | 第56-58页 |
1.1.3 主要试剂及溶剂 | 第58页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58-61页 |
1.2.1 常规分子生物学操作方法 | 第58页 |
1.2.2 乙醇沉淀法回收DNA片段 | 第58页 |
1.2.3 含T7-glmS~*72基因克隆的构建 | 第58-59页 |
1.2.4 含T7-ScGNA1基因克隆的构建 | 第59页 |
1.2.5 nanA基因敲除克隆的构建 | 第59页 |
1.2.6 重组工程表达重组酶的质粒 | 第59-60页 |
1.2.7 基于重组工程的基因敲除和敲入的机理 | 第60-61页 |
1.2.8 抗性基因盒的转化 | 第61页 |
1.2.9 硫酸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消除 | 第61页 |
1.3 实验结果 | 第61-66页 |
1.3.1 含T7-glmS~*72质粒的构建结果 | 第61页 |
1.3.2 含T7-ScGNA1基因盒的构建 | 第61-62页 |
1.3.3 nanA基因敲除克隆的构建结果 | 第62-63页 |
1.3.4 基于神经氨酸酶催化菌株的优化结果 | 第63-65页 |
1.3.5 神经氨酸高产菌株的构建结果 | 第65页 |
1.3.6 nanA基因敲除基因型的验证 | 第65-66页 |
1.4 讨论 | 第66-68页 |
总结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