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导论 | 第11-22页 |
第一节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第三节 本文研究题旨 | 第17-22页 |
第一章 基础理论阐释 | 第22-55页 |
第一节 核心概念解读 | 第22-29页 |
一、“伊斯兰”:宗教概念 | 第22-24页 |
二、“乌玛”:社群概念 | 第24-26页 |
三、“舒拉”:协商概念 | 第26-28页 |
四、“哈里发”:代治概念 | 第28-29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解析 | 第29-52页 |
一、阿拉伯-伊斯兰话语体系中的联盟理论 | 第29-42页 |
二、西方话语体系中的联盟理论 | 第42-48页 |
三、全球治理理论 | 第48-52页 |
第三节 基本研究框架 | 第52-53页 |
一、研究的基本逻辑 | 第52-53页 |
二、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二章 伊斯兰合作组织的成立 | 第55-77页 |
第一节 伊合组织成立的背景 | 第55-72页 |
一、外部因素 | 第55-58页 |
二、内部因素 | 第58-68页 |
三、导火索 | 第68-72页 |
第二节 伊合组织成立的过程 | 第72-74页 |
第三节 伊合组织成立的意义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三章 伊斯兰合作组织的发展 | 第77-87页 |
第一节 伊合组织规模的扩展 | 第78-80页 |
第二节 伊合组织机构的完善 | 第80-82页 |
第三节 伊合组织功能的突破 | 第82-86页 |
一、永恒议题:巴以问题 | 第82-83页 |
二、主要关注:安全议题 | 第83页 |
三、成效凸显:经济议题 | 第83-84页 |
四、关键环节:社会议题 | 第84-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四章 伊斯兰合作组织的转型 | 第87-105页 |
第一节 伊合组织转型的背景 | 第87-94页 |
一、“尼亚美计划” | 第88-89页 |
二、“利雅得决议” | 第89-91页 |
三、“特别专家小组计划” | 第91-93页 |
四、“国际政府专家小组” | 第93页 |
五、“爱森哲计划” | 第93-94页 |
第二节 伊合组织转型的过程 | 第94-102页 |
一、转型的初始阶段 | 第94-96页 |
二、转型的深化阶段 | 第96-102页 |
第三节 伊合组织转型的意义 | 第102-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五章 伊斯兰合作组织与大国关系 | 第105-135页 |
第一节 伊合组织与主要成员国的关系 | 第105-124页 |
一、沙特:伊斯兰盟主的追逐者 | 第109-112页 |
二、伊朗:议题政治化的推动者 | 第112-117页 |
三、巴基斯坦:自我安全的保卫者 | 第117-120页 |
四、土耳其:“桥梁”作用的深化者 | 第120-124页 |
第二节 伊合组织与美国的关系 | 第124-129页 |
第三节 伊合组织与俄罗斯的关系 | 第129-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第六章 伊斯兰合作组织与全球治理 | 第135-160页 |
第一节 伊合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理念的形成 | 第135-137页 |
第二节 伊合组织参与全球治理机构的完善 | 第137-149页 |
一、伊斯兰首脑会议 | 第138-140页 |
二、外长会议 | 第140-143页 |
三、秘书处 | 第143-145页 |
四、其他平行机构 | 第145-147页 |
五、其他下属机构 | 第147-149页 |
第三节 伊合组织参与全球治理成效的评估 | 第149-158页 |
一、中东和平:传统安全治理的核心话题 | 第149-152页 |
二、经贸合作:全球经济治理的显效话题 | 第152-154页 |
三、反恐与对抗“伊斯兰恐惧症”:非传统安全治理的紧迫话题 | 第154-158页 |
本章小结 | 第158-160页 |
第七章“一带一路”下中国与伊斯兰合作组织的合作 | 第160-175页 |
第一节 中国与伊合组织友好交往的历史 | 第160-165页 |
第二节 中国与伊合组织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165-171页 |
一、“一带一路”下的中国与伊合组织合作的机遇 | 第166-169页 |
二、“一带一路”下的中国与伊合组织合作的挑战 | 第169-171页 |
第三节“一带一路”下中国-伊合共治全球难题的路径选择 | 第171-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173-175页 |
结语 | 第175-17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78-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