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第13-47页 |
1. 现代医学对于干燥综合征的进展概述 | 第13-26页 |
1.1 概述 | 第13页 |
1.2 病因 | 第13-16页 |
1.3 发病机制 | 第16-22页 |
1.4 理化检查 | 第22-23页 |
1.5 临床表现 | 第23页 |
1.6 诊断标准 | 第23-24页 |
1.7 治疗方案 | 第24-26页 |
2. 中医对于干燥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第26-38页 |
2.1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病名考证 | 第26-27页 |
2.2 病因 | 第27-31页 |
2.3 病机 | 第31-34页 |
2.4 辨证论治 | 第34-37页 |
2.5 方药临床报导 | 第37-38页 |
2.6 小结 | 第38页 |
3. 结合导师经验探讨燥痹的病机与辨治 | 第38-47页 |
3.1 燥痹病性分析 | 第38-43页 |
3.2 燥痹病位论治 | 第43-45页 |
3.3 导师经验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47-59页 |
1. 研究目的 | 第4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47页 |
3. 病例选择 | 第47-49页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47页 |
3.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47页 |
3.3 纳入病例标准 | 第47-48页 |
3.4 排除标准 | 第48页 |
3.5 试验病例的中止 | 第48页 |
3.6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第48页 |
3.7 病例的剔除 | 第48-49页 |
4. 治疗方法 | 第49-50页 |
4.1 治疗组 | 第49页 |
4.2 对照组 | 第49-50页 |
5. 观察项目 | 第50页 |
5.1 一般记录项目 | 第50页 |
5.2 观察指标 | 第50页 |
6. 疗效观测 | 第50-51页 |
6.1 临床评分标准 | 第50-51页 |
6.2 疗效判定标准 | 第51页 |
6.3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51页 |
7. 统计方式 | 第51-52页 |
7.1 数据管理 | 第51-52页 |
7.2 统计处理 | 第52页 |
8. 研究结果 | 第52-59页 |
8.1 一般资料 | 第52-53页 |
8.2 口、眼症状比较 | 第53-54页 |
8.3 舌象比较 | 第54-55页 |
8.4 评分比较 | 第55-56页 |
8.5 疗效比较 | 第56-57页 |
8.6 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 第57-58页 |
8.7 安全性分析 | 第58-59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59-70页 |
1. 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1.1 治疗前基线分析 | 第59页 |
1.2 证候及体征改善分析 | 第59页 |
1.3 客观指标改善分析 | 第59-60页 |
1.4 疗效分析 | 第60页 |
1.5 安全性分析 | 第60页 |
2. 辨治体验 | 第60-62页 |
2.1 本虚标实,内燥为主 | 第60页 |
2.2 病性节点,循序估量 | 第60-61页 |
2.3 后依病位,引药归经 | 第61-62页 |
3. 治疗组用方的原理探讨 | 第62-69页 |
3.1 增液汤的起源 | 第62-63页 |
3.2 增液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63页 |
3.3 增液活露汤组成原理 | 第63-68页 |
3.4 增液活露汤的药理机制探讨 | 第68-69页 |
4.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69-70页 |
4.1 创新之处 | 第69页 |
4.2 不足之处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1页 |
附录 | 第81-93页 |
附表一 缩略语表 | 第81-83页 |
附表二 患者对干燥症状的自我评分表(NRS-11) | 第83-85页 |
附表三 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表 | 第85-86页 |
附表四 医生对临床体征评价表 | 第86-87页 |
附表五 中医证候评分表 | 第87-89页 |
附表六 EULAR干燥综合征疾病活动指数(ESSDAI) | 第89-92页 |
附表七 2002年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诊断)标准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个人简介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