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和手段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2 研究手段 | 第15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功能梯度混凝土层间界面粘结性能试验研究 | 第18-32页 |
2.1 引言 | 第18-19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19-24页 |
2.2.1 试验原材料及相关配合比 | 第19页 |
2.2.2 成型工艺 | 第19-21页 |
2.2.3 界面处理方式 | 第21-22页 |
2.2.4 加载方案 | 第22-24页 |
2.3 试验破坏形态现象及结果 | 第24-26页 |
2.3.1 试验破坏形态现象 | 第24-25页 |
2.3.2 试验结果 | 第25-26页 |
2.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6-30页 |
2.4.1 混凝土强度等级对功能梯度混凝土层间界面粘结强度的影响 | 第26-28页 |
2.4.2 界面增强工艺对功能梯度混凝土层间界面粘结强度的影响 | 第28-29页 |
2.4.3 ECC厚度对功能梯度混凝土层间界面粘结强度的影响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功能梯度混凝土劈裂抗拉性能试验研究 | 第32-43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试验设计 | 第33-36页 |
3.2.1 试验原材料及相关配合比 | 第33页 |
3.2.2 成型工艺 | 第33-35页 |
3.2.3 界面处理方式 | 第35页 |
3.2.4 加载方案 | 第35-36页 |
3.3 试验破坏形态现象及结果 | 第36-39页 |
3.3.1 试验破坏形态现象 | 第36-38页 |
3.3.2 试验结果 | 第38-39页 |
3.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9-42页 |
3.4.1 混凝土强度等级对功能梯度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 | 第39-40页 |
3.4.2 界面增强工艺对功能梯度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3 ECC厚度对功能梯度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功能梯度混凝土弹性模量性能试验研究 | 第43-68页 |
4.1 引言 | 第43-44页 |
4.2 试验设计 | 第44-51页 |
4.2.1 试验原材料及相关配合比 | 第44页 |
4.2.2 成型工艺 | 第44-47页 |
4.2.3 界面处理方式 | 第47页 |
4.2.4 测量方案 | 第47-49页 |
4.2.5 加载方案 | 第49-51页 |
4.3 试验破坏形态现象及结果 | 第51-64页 |
4.3.1 试验破坏形态现象 | 第51-53页 |
4.3.2 试验结果 | 第53-64页 |
4.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4-67页 |
4.4.1 混凝土强度等级对功能梯度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64-65页 |
4.4.2 界面增强工艺对功能梯度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65-66页 |
4.4.3 ECC厚度对功能梯度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66-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功能梯度混凝土的界面表征及其界面理论 | 第68-84页 |
5.1 引言 | 第68页 |
5.2 界面形态表征 | 第68-75页 |
5.2.1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概述 | 第68-69页 |
5.2.2 SEM-EPMA在功能梯度混凝土层间界面层分析中的应用 | 第69-75页 |
5.3 界面作用机理 | 第75-76页 |
5.4 复合材料的弹性性能 | 第76-81页 |
5.4.1 单向复合材料的纵向弹性模量 | 第77-79页 |
5.4.2 单向复合材料的横向弹性模量 | 第79-81页 |
5.5 复合材料界面优化设计 | 第81-8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结论 | 第84-85页 |
6.2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