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1 “生态、生产、生活”概念及应用 | 第15-16页 |
1.2.2 “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研究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2 研究路线 | 第20-21页 |
1.5 数据来源 | 第21-22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28页 |
2.1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 | 第22-24页 |
2.1.1 自然环境 | 第22-23页 |
2.1.2 资源状况 | 第23-24页 |
2.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 第24-25页 |
2.3 研究区贫困现状 | 第25-26页 |
2.4 “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评价研究的必要性 | 第26-28页 |
3 连片贫困地区“三生”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 | 第28-53页 |
3.1 “生产-生活-生态”承载力指数综合评价方法 | 第28-36页 |
3.1.1 空间状态模型 | 第28-30页 |
3.1.2 数据处理与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 第30-32页 |
3.1.3 赋权 | 第32-34页 |
3.1.4 “生产-生态-生活”承载力与承载状况计算结果 | 第34-35页 |
3.1.5 “生产-生活-生态”承载状况等级方案确定 | 第35-36页 |
3.2 川陕甘贫困地区“三生”承载力状况研究结果分析 | 第36-46页 |
3.2.1 贫困县“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评价结果及空间格局特征 | 第36-42页 |
3.2.2 空间相关性分析 | 第42-46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46-51页 |
3.3.1 结论 | 第46-47页 |
3.3.2 讨论 | 第47-51页 |
3.4 小结 | 第51-53页 |
4 贫困片区“三生”承载力与扶贫成效的耦合分析 | 第53-68页 |
4.1 扶贫成效评价方法与结果 | 第53-57页 |
4.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53页 |
4.1.2 扶贫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3-55页 |
4.1.3 权重计算 | 第55页 |
4.1.4 归一化指数计算 | 第55-56页 |
4.1.5 扶贫绩效综合指数计算 | 第56-57页 |
4.2 “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与扶贫成效耦合分析 | 第57-62页 |
4.2.1 扶贫成效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4.2.2 相关性分析 | 第58页 |
4.2.3 耦合状况分析 | 第58-62页 |
4.3 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62-66页 |
4.4 小结 | 第66-68页 |
5 建议与对策 | 第68-71页 |
5.1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 | 第68-69页 |
5.2 发展交通,发展特色旅游 | 第69-7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1-74页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6.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72-73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