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物化学论文

水稻紫色酸性磷酸酶OsPAP10a和OsPAP10c的功能研究

致谢第11-13页
缩略语表第13-14页
摘要第14-16页
Abstract第16-1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9-40页
    1.1 高等植物对低磷胁迫的响应第19-25页
        1.1.1 根系构型的改变第20-21页
        1.1.2 高亲和磷酸盐转运体基因的诱导表达第21-22页
        1.1.3 有机酸的分泌第22-23页
        1.1.4 磷酸酶的产生和分泌第23-24页
        1.1.5 菌根的形成第24页
        1.1.6 其他生物学变化第24-25页
    1.2 紫色酸性磷酸酶第25-32页
        1.2.1 植物PAPs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5-27页
        1.2.2 植物PAPs生化和分子特性第27-30页
        1.2.3 植物PAPs亚细胞定位第30-31页
        1.2.4 植物PAPs表达调控第31-32页
    1.3 磷营养高效作物品种改良第32-39页
        1.3.1 调节核心转录因子和其他磷酸盐调节蛋白的表达第32-33页
        1.3.2 调节磷酸盐转运蛋白的表达第33-35页
        1.3.3 调节有机酸的合成与转运第35-36页
        1.3.4 调节磷酸酶的分泌第36-39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9-40页
第二章 材料方法第40-49页
    2.1 实验材料第40页
    2.2 实验方法第40-49页
        2.2.1 植物生长条件第40-41页
        2.2.2 进化树构建第41-42页
        2.2.3 载体构建第42页
        2.2.4 RNA提取与纯化第42页
        2.2.5 半定量PCR(RT-PCR)与实时定量PCR(qRT-PCR)分析第42-43页
        2.2.6 OsPAP10c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第43页
        2.2.7 Western蛋白印迹分析第43-44页
        2.2.8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基因第44-45页
        2.2.9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转基因第45页
        2.2.10 BCIP(5-溴-4-氯-3-吲哚-磷酸盐)染色第45页
        2.2.11 GUS染色与切片制作第45-46页
        2.2.12 植物组织和培养液中的蛋白提取第46页
        2.2.13 酸性磷酸酶活性测定第46页
        2.2.14 活性胶染色实验第46-47页
        2.2.15 水稻磷含量测定第47-48页
        2.2.16 田间表型分析第48页
        2.2.17 总磷测定第48-49页
第三章 水稻紫色酸性磷酸酶Ia亚家族的表达调控第49-58页
    3.1 PAP Ia亚家族成员及其表达分析第49-52页
        3.1.1 植物PAP Ia亚家族进化分析第49-50页
        3.1.2 水稻PAP Ia亚家族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第50-52页
    3.2 OsPAP10a在地上和地下部分受缺磷特异诱导表达第52-54页
        3.2.1 OsPAP10a的定量分析第52-53页
        3.2.2 OsPAP10a的组织表达分析第53-54页
    3.3 OsPAP10c在地下部分受缺磷特异诱导表达第54-58页
        3.3.1 OsPAP10c的定量分析第54-55页
        3.3.2 OsPAP10c的组织表达分析第55-58页
第四章 紫色酸性磷酸酶OsPAP10a和OsPAP10c的功能研究第58-74页
    4.1 OsPAP10a和OsPAP10c与拟南芥AtPAP10的功能互补关系第58-59页
    4.2 超表达OsPAP10a和OsPAP10c植株的培育与鉴定第59-60页
    4.3 超表达OsPAP10a和OsPAP10c植株的酸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第60-67页
        4.3.1 根表面酸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第60-62页
        4.3.2 根和叶中酸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及活性胶染色分析第62-64页
        4.3.3 分泌性酸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及活性胶染色分析第64-67页
    4.4 超表达OsPAP10a和OsPAP10c对胞外ATP的降解和利用效率分析第67-69页
    4.5 超表达OsPAP10a和OsPAP10c植株的田间表型分析第69-71页
    4.6 讨论第71-74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9页
第六章 (附录):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培育及分子鉴定第89-109页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89-96页
        6.1.1 植物材料第89页
        6.1.2 载体和农杆菌第89-91页
        6.1.3 外植体的准备与共培养第91页
        6.1.4 筛选与再生第91-92页
        6.1.5 再生率、出苗率和转化效率的测定第92页
        6.1.6 多序列比对与进化树分析第92页
        6.1.7 转基因植株的PCR和Southern检测第92-93页
        6.1.8 转基因植株半定量PCR检测第93页
        6.1.9 Western blot检测第93页
        6.1.10 转基因大豆草甘膦抗性检测第93页
        6.1.11 TAIL-PCR分析第93-96页
    6.2 实验结果第96-107页
        6.2.1 EPSPS基因G6与G10的获得及功能验证第96-99页
        6.2.2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培育条件的优化第99-103页
        6.2.3 转基因材料的分子验证第103-104页
        6.2.4 转基因后代的除草剂抗性检测第104-105页
        6.2.5 转基因后代的旁邻序列检测第105-106页
        6.2.6 转基因后代的旁邻序列作图分析第106-107页
    6.3 讨论第107-10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独立光伏系统中双向DC/DC变换器的研究
下一篇:一维Cahn-Hilliard方程的几类数值方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