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光化学物质论文

有机双光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光动力治疗和光限幅领域的应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专用术语注释表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54页
    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2 双光子吸收机制及其理论基础第13-18页
        1.2.1 双光子吸收的定义第14-15页
        1.2.2 双光子吸收物理性质的测试第15-18页
    1.3 有机双光子吸收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8-25页
        1.3.1 偶极分子第18-20页
        1.3.2 四极分子第20-23页
        1.3.3 八极分子第23-25页
    1.4 有机双光子材料的应用第25-47页
        1.4.1 高分辨双光子荧光成像第25-28页
        1.4.2 双光子荧光探针第28-36页
        1.4.3 双光子诱导的光动力治疗第36-40页
        1.4.4 双光子诱导的可控释放第40-43页
        1.4.5 双光子诱导的光限幅第43-47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4页
第二章 小分子双光子光敏剂的设计、合成及线粒体靶向的光动力治疗第54-79页
    2.1 引言第54-55页
    2.2 实验部分第55-60页
        2.2.1 原料和试剂第55页
        2.2.2 实验仪器和操作方法第55-56页
        2.2.3 材料合成第56-57页
        2.2.4 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测定第57-58页
        2.2.5 双光子吸收截面测试第58页
        2.2.6 理论计算第58页
        2.2.7 单线态氧量子效率计算第58-59页
        2.2.8 细胞内单线态氧检测第59页
        2.2.9 细胞内吞与毒性分析第59页
        2.2.10 双光子细胞成像第59-60页
        2.2.11 线粒体组分分离第60页
        2.2.12 双光子诱导光动力学治疗第60页
        2.2.13 蛋白印迹分析第6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60-77页
        2.3.1 材料设计第60-62页
        2.3.2 材料设计第62-63页
        2.3.3 DBD和DBA的晶体结构第63-64页
        2.3.4 线性光学性质第64-65页
        2.3.5 非线性光学性质第65-67页
        2.3.6 理论计算第67-68页
        2.3.7 细胞暗毒性和生物相容性第68-69页
        2.3.8 细胞的双光子荧光成像第69-71页
        2.3.9 线粒体靶向第71-73页
        2.3.10 单线态氧的产生第73-75页
        2.3.11 双光子激发的光动力治疗第75-76页
        2.3.12 线粒体调控的双光子光动力治疗第76-77页
    2.4 本章小结第77页
    2.5 参考文献第77-79页
第三章 基于主客体化学调控的双光子光动力治疗第79-96页
    3.1 引言第79-80页
    3.2 实验部分第80-85页
        3.2.1 原料和试剂第80-81页
        3.2.2 实验仪器第81页
        3.2.3 化合物的合成第81-84页
        3.2.4 主客体识别第84页
        3.2.5 双光子吸收截面测试第84页
        3.2.6 单线态氧发光检测第84-85页
        3.2.7 细胞内单线态氧检测第85页
        3.2.8 细胞内吞与毒性分析第85页
        3.2.9 双光子诱导光动力治疗第8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85-94页
        3.3.1 材料设计与表征第85页
        3.3.2 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第85-87页
        3.3.3 CPE的双光子吸收截面第87-88页
        3.3.4 Control和CPE产生单线态氧的能力第88-89页
        3.3.5 主客体识别表征第89-91页
        3.3.6 酸性调控的单线态氧第91-92页
        3.3.7 WP5(?)CPE的暗毒性和生物相容性第92-93页
        3.3.8 WP5(?)CPE溶酶体靶向性第93页
        3.3.9 WP5(?)CPE的双光子光动力治疗第93-94页
    3.4 本章小结第94页
    3.5 参考文献第94-96页
第四章 基于双光子吸收的宽波谱光限幅材料的设计合成第96-112页
    4.1 引言第96-97页
    4.2 实验部分第97-98页
        4.2.1 原料和试剂第97页
        4.2.2 实验仪器和操作方法第97页
        4.2.3 材料制备第97-9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98-109页
        4.3.1 材料设计第98-99页
        4.3.2 材料表征第99-101页
        4.3.3 材料的溶解性第101-102页
        4.3.4 材料的光物理性质第102-103页
        4.3.5 双光子诱导的能量/电子转移第103-107页
        4.3.6 溶液态光限幅效应第107-108页
        4.3.7 薄膜态光限幅效应第108-109页
    4.4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4.5 参考文献第110-112页
第五章 双光子诱导蓝光发射水溶性有机小分子设计、合成及其光限幅应用第112-127页
    5.1 引言第112-113页
    5.2 实验部分第113-114页
        5.2.1 原料和试剂第113页
        5.2.2 实验仪器和操作方法第113页
        5.2.3 合成部分第113-11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14-124页
        5.3.1 合成和表征第114页
        5.3.2 光物理性质第114-116页
        5.3.3 双光子诱导的蓝色荧光第116-117页
        5.3.4 双光子吸收截面第117-119页
        5.3.5 DBA-K掺杂GO后光物理性质第119-122页
        5.3.6 光限幅性质第122-124页
    5.4 本章小结第124页
    5.5 参考文献第124-12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27-129页
    6.1 论文主要结论第127-129页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第129-133页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33-134页
致谢第134-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突触后RIM1α倡导NMDA受体再循环囊泡运输上膜的研究
下一篇: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3a促进Ⅰ型干扰素天然免疫应答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