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框架和方法 | 第11-13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2.2 内容框架 | 第11-12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 创新点和不足 | 第13-14页 |
1.3.1 创新点 | 第13页 |
1.3.2 不足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2.1.1 传统的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 第14页 |
2.1.2 VaR测度理论及相关 | 第14-15页 |
2.1.3 金融时间序列分布特性 | 第15-16页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2.2.1 国债期货市场重启背景分析 | 第16-17页 |
2.2.2 国债期货与利率市场化 | 第17页 |
2.2.3 VaR方法研究 | 第17-18页 |
3 国债期货及我国国债期货市场发展现状 | 第18-25页 |
3.1 国债期货概况与功能分析 | 第18-20页 |
3.1.1 国债期货的概况 | 第18页 |
3.1.2 国债期货的功能 | 第18-19页 |
3.1.3 国债期货与利率市场化 | 第19-20页 |
3.2 重启国债期货交易的背景 | 第20-25页 |
3.2.1 国债期货试点背景 | 第20-21页 |
3.2.2 国债现货市场的发展 | 第21-22页 |
3.2.3 利率市场化改革 | 第22-25页 |
4 国债期货的风险分析 | 第25-29页 |
4.1 国债期货的风险类型 | 第25-27页 |
4.1.1 市场风险(Market Risk) | 第25-26页 |
4.1.2 信用风险(Credit Risk) | 第26页 |
4.1.3 操作风险(Operation Risk) | 第26-27页 |
4.2“3·27”国债事件的风险分析 | 第27-29页 |
4.2.1 宏观政策风险 | 第27页 |
4.2.2 市场容量过小 | 第27页 |
4.2.3 市场参与者性质 | 第27页 |
4.2.4 监管机制不健全 | 第27-29页 |
5 国债期货市场风险测度理论及模型 | 第29-37页 |
5.1 VaR模型及其他 | 第29-32页 |
5.1.1 VaR方法的概念 | 第29-30页 |
5.1.2 影响VaR的因素 | 第30页 |
5.1.3 VaR测度方法 | 第30-32页 |
5.2 GARCH类模型 | 第32-35页 |
5.2.1 EWMA模型 | 第33页 |
5.2.2 ARCH模型 | 第33页 |
5.2.3 GARCH模型 | 第33-35页 |
5.3 VaR的回测检验 | 第35-37页 |
6 基于风险价值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37-50页 |
6.1 样本选择和数据处理 | 第37-38页 |
6.2 数据基本走势 | 第38-39页 |
6.3 国债期货收益率的波动性特征 | 第39-42页 |
6.3.1 样本数据平稳性检验 | 第39-40页 |
6.3.2 数据自相关性检验 | 第40-41页 |
6.3.3 ARCH检验 | 第41-42页 |
6.4 国债期货市场风险状况的GARCH类模型分析 | 第42-46页 |
6.4.1 GARCH (1,1)模型分析 | 第42-43页 |
6.4.2EGARCH模型分析 | 第43-45页 |
6.4.3GARCH-M模型分析 | 第45-46页 |
6.4.4 确立GARCH (1,1)模型 | 第46页 |
6.5 国债期货市场风险的度量 | 第46-48页 |
6.5.1 日VaR计算 | 第46-47页 |
6.5.2 回测检验 | 第47-48页 |
6.6 实证结论 | 第48-50页 |
7 国债期货的市场风险控制 | 第50-54页 |
7.1 监管层面的风险控制 | 第50-52页 |
7.1.1 证监会法律法规风险控制 | 第50-51页 |
7.1.2 期货业协会自律风险控制 | 第51页 |
7.1.3 中金所交易制度风险控制 | 第51-52页 |
7.2 期货公司的风险控制 | 第52页 |
7.3 投资者的风险控制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