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概况论文--中国论文--高等教育史论文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研究(1949-1957)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绪论第7-11页
    1.1 选题意义第7页
    1.2 文献综述第7-10页
    1.3 研究方案第10-11页
2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演变第11-18页
    2.1 近代高等教育概括第11-14页
        2.1.1 近代高等教育的兴起第11-13页
        2.1.2 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第13-14页
    2.2 近代高等教育模式的演变第14-17页
        2.2.1 学习泰西高等教育第14-15页
        2.2.2 仿效日本高等教育第15-16页
        2.2.3 借鉴美国高等教育第16-17页
    2.3 近代高等教育模式演变的经验第17-18页
3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路径第18-23页
    3.1 高等教育的接管第18-21页
        3.1.1 接管近代中国的公立高等学校第18-19页
        3.1.2 接办私立高等学校第19-20页
        3.1.3 接收外国津贴学校,收回教育主权第20-21页
    3.2 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第21-23页
        3.2.1 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第21-22页
        3.2.2 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第22-23页
4 确立 “专才”教育,调整高等学校院系第23-27页
    4.1 院系调整的全面开展(1950-1954)第23-25页
        4.1.1 院系调整中 “专才”思想的确立第24-25页
        4.1.2 院系调整中 “专才”教育的实践第25页
    4.2 院系调整的后续补充(1955-1957)第25-26页
    4.3 调整高等学校院系中 “专才”教育的评价第26-27页
5 “以俄为师”,改革高等院校教学体制第27-32页
    5.1 “以俄为师”的正式提出第27-29页
        5.1.1 “以俄为师”的由来第27-28页
        5.1.2 “以俄为师”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行第28-29页
    5.2 “以俄为师”对高等教育的作用第29-30页
        5.2.1 翻译苏联教材第29页
        5.2.2 派送学生到苏联留学第29-30页
        5.2.3 聘请苏联专家第30页
    5.3 高等院校教学体制中 “以俄为师”思想的评价第30-32页
6 “塑造社会主义新人”,高等院校思想教育改造第32-37页
    6.1 开设政治理论课,加强对马列主义的宣传和学习第32-34页
        6.1.1 课程设置第32-33页
        6.1.2 师资配置第33页
        6.1.3 教学方法第33-34页
    6.2 开展对教师的思想改造,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第34-35页
        6.2.1 思想改造与政治学习运动相结合,推进政治认同第34页
        6.2.2 思想改造与思想批判运动相结合,推进思想认同第34页
        6.2.3 思想改造与忠诚老实运动相结合,推进组织认同第34-35页
    6.3 结合社会政治运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第35-37页
        6.3.1 结合土地改革,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第35页
        6.3.2 结合抗美援朝,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第35页
        6.3.3 结合生产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35-37页
7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变革与发展的经验教训第37-39页
    7.1 高校变革与发展的经验启示第37-38页
        7.1.1 “教育为工农服务”和 “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第37页
        7.1.2 实现了教育的政治化及马列主义的传播第37-38页
        7.1.3 迈出了高校党建工作的第一步第38页
    7.2 高校变革与发展的教训第38-39页
结语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4页
致谢第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美优品轻资产盈利模式及其财务绩效研究
下一篇:支付宝公司移动支付风险控制研究